崔婭琨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可見,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編選的文章多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本身就是一個美的海洋,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理解、鑒賞、創(chuàng)造美,是每一位老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教育
《語文教學大綱》中把“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教育目標的組成部分,那么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重視引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并感悟其中的自然美、社會美、人性美、文學美、藝術美等,加強審美教育,提高審美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這就決定了語文課程資源是廣泛而深厚的,需要語文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第一是課本。語文課本為我們提供了眾多具有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社會美、文學美等的典型范例,有利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和感悟,進行審美教育,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標。
一、引導學生感知美,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和高尚的審美觀
審美能力是指對事物的分辨識別和整體領悟評價的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對美和丑的分辨能力,對美的事物的性質、類型、程度的辨別能力;②對美的事物整體領悟評價的能力。審美鑒賞力是更高層次的能力。如果說審美感受解決的是“知其然”,那審美鑒賞解決的是“所以然”的問題。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幫助學生提高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質屬性,了解美的現(xiàn)象與本質的關系。特別是對教材中人物的分析評判,要用人物的人格美去感染學生,如教學《我的信念》《鐳》的過程中,用居里夫人那種堅忍不拔、獻身科學、不慕名利、追求安靜的工作和簡單的家庭生活的精神和生活態(tài)度去影響和激勵學生。海倫·凱勒,她雙目失明、又聾又啞,最終以堅強的毅力、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成為著名作家,為人類留下寶貴的文字遺產。通過以上事例可以讓學生明白,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樣就不會產生盲從的心理,從而做到真正欣賞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力
黑格爾曾說:“對詩人而言,單靠心血來潮并不濟事,香檳酒產生不出詩來……同理,最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不會光顧他。”因此,在語文活動中,我們應指導學生從欣賞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去體會美好的事物,必須經過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享受。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古人能寫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詩句來,我也鼓勵學生去觀察春天,發(fā)現(xiàn)春天的美;泰戈爾能像“金色花”一樣在母親身邊,無憂無慮地生活,我也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母愛的永恒和偉大……所以,我力求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充分感受其中的情感、思想語言、行為,區(qū)別真善美、假惡丑,用手中的筆去積累優(yōu)美的詞匯、名言格言、諺語等,去閱讀欣賞文字精華、千古名篇。用手中的筆,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最美好的一切展現(xiàn)出來。
三、解析典型形象,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別能力
“文學的特殊審美教育作用,是和文學通過形象反映生活的特點離不開的”,文學形象最能把讀者帶進作品所要反映的那個社會現(xiàn)實,去認知、評價現(xiàn)實,最能激發(fā)學生去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因此,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中典型的藝術形象進行剖析,以形象教育學生,激起學生在情感上的愛與憎的反響。如《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用極盡嘲弄之手筆成功地完成了對“菲利普夫婦”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他們對于勒變化無常的態(tài)度是緣于于勒的命運好與壞(是否有錢有地位)。當菲利普一家人懷著美好心情去度假在船上偶遇日夜期盼的“福星”就是那個衣衫襤褸、狼狽不堪的家伙時……,一切深情的面紗被徹底撕破,人物的丑惡嘴臉顯露無余。通過愛慕虛榮、貪婪自私、冷酷無情的菲利普夫婦這個藝術形象的分析,學生是能認識到什么是丑惡的靈魂、罪惡的深淵,并深刻地意識到作品所揭示的社會現(xiàn)實——“資產階級撕下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對照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溫暖的大家庭的人們是否更應該堅持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呢?從而使學生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升化。
四、走出課堂,欣賞自然美、社會美
審美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學校、社會更是一個大課堂。內容更豐富,可極大的拓展美育的活動空間。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蟲魚等樸實的自然因素,如湖南的張家界,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四川的九寨溝,再如山川綠化,園林景觀等,也有活生生的簡單而復雜的人文因素,課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印證。鮮活的人物,生動的事跡,耳聞目睹,可感可嘆,可喜可憂,辨別中,什么崇高,什么丑陋,是非自然分明,因此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感知社會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種方式。機關、工廠、農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們多展開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更快的更直接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讓他們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美,深刻地感受美、體驗美,最后形成美的人格,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培養(yǎng)時代新人,這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