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菊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對于數學中的問題,教師如果僅僅從思維方式與方法上引導學生,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所以,我認為如果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那么教學效果就會遠遠超出所估計的了。什么是情境教學呢?情境教學就是在學生有情有境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本人現就在數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引發“憤悱”心理的實例,作一簡單介紹。
一、故事情境,引人入勝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小學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識融入故事中,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利用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引出課題:有一天,天氣非常炎熱,孫悟空叫豬八戒去找西瓜來解渴。不一會兒,豬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抱著個大西瓜來解渴,悟空說:“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一聽瞪大了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說:“西瓜是我找來的,應該多分一點給我,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聽了直笑,馬上切了六分之一給八戒。大家高高興興地吃著西瓜,可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拍打著自己的腦袋說:“傻瓜!”這是為什么呢?一段生動形象的小故事,創設了有趣的教學情境,激起了學生解疑的興趣。
二、游戲情境,妙趣橫生
教師可以把游戲寓于教學中,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是一種享受。如計算題教學,采用“摘蘋果”形式,創設輕松、活潑的計算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計算的樂趣。教師出示一棵大蘋果樹(掛圖或大屏幕),樹上貼滿了寫著各種計算式的蘋果,講臺上放著若干只寫著數字的籃子。算式得數與籃子號碼相同的蘋果是成熟的蘋果,摘蘋果的學生說:“請問我摘的蘋果熟了嗎?”得到臺下“小檢驗員”的同意后方可把成熟的蘋果放在相應的籃子里。摘蘋果的游戲不但情趣盎然,而且還把教學推向高潮。
三、問題情境,疑中增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置身于生動教學情境時,有利于激發學習興奮點,大大促進大腦的工作,促使各種智力因素發揮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是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所決定的,也是必需的。
因此,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面臨困難,碰碰釘子,更能激發學生積極尋求解題方法的欲望,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增強學生對各種復雜情況的分析應變能力。
例如,我在教第七冊“長方形的面積”后,請學生當“建筑師”,來計算建筑面積:一個打谷場長是45米,寬是30米,擴建后長增加15米,寬增加8米,打谷場的面積增加了多少米?看題后,一些學生很自然地認為15×8就是增加的面積,教師不急于表態,而是讓學生說道理,然后再出示投影片:學生驚奇地發現,擴建后的打谷場并不是一個長15米,寬8米的長方形,我引導學生將其與準備題作比較,使學生明白,擴建一個打谷場與準備題的另建一個打谷場,雖僅一字之差,面積卻相差甚大,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起到了投石激浪的作用,使學生在尋求多種解法中享受到了獲取知識的快樂。
四、操作情境,學“玩”并舉
學生動手是一種樂趣,可以在“玩”中愉快地學。如認識數6,先請出五位學生,這時,又來一位新學生。五位學生請新同學入組,從而得出5+1=6。接著,教師安排這6位學生圍桌而坐。投影出示示意圖:
然后教師要求學生用學具排出其他就座方案:
……
逐一請學生在投影前演示。在生動而富有創造性的操作情境中,學生既學習了6的組成及得數是6的加法,又使發散思維得到了發展。
五、模擬情境,意味無窮
讓學生直接進入教材,利用教材內容進行模擬,扮演角色,其樂無窮。如“求平均數的應用題”,可再現校歌詠比賽情境,播放比賽片段,教師當報分員,若干名學生當裁判,其余學生當計分員,統計出比賽的最后得分。裁判亮分后,把分數通過投影儀顯示出來,學生立即按要求統計出本校歌詠比賽的名次。整個過程,緊張愉快,趣味盎然。
因此,數學學習不是問題解決方案的累積記憶,而是要學生學會把未知轉化成知識,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轉化成具體的問題。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運用語言描述、實物演示、游戲活動等有利因素,創設一個個“教學的最佳心理狀態”的情境,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樂趣,把疲勞消散在愉快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中心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