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宇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集文字、聲音、動畫、圖形于一體,圖形清晰、動態感強、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傳輸質量高、交互性強,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直觀性、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數學;學習興趣
民辦學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督導下進行了規范辦學,學校硬件建設已達到了標準化水準,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可以滿足師生教學的需求。下面就以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本人的經驗為例,淺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民辦學校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興趣。
一、利用QQ群和電子郵件有效進行易錯題整理
QQ對學生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班級QQ群是一個很好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有時面對面的交流還不一定能了解學生的心理,很多時候與學生在QQ上聊天,對學生的教育還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對于教學來講,QQ的作用很大,眾所周知,學好數學,整理錯題集很重要,在學生整理錯題的過程中我想到了一種比較有效的整理方法。教師可以將整個班級的易錯題進行整理,然后用班級的QQ群(包括家長群)發送群郵件。這樣每個家長群、學生群都能收到易錯題試卷的電子稿。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電子稿的優勢,使學生進行及時鞏固練習,掌握錯題的解答方法。再者就是當我們復習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錯題整理,家長有了試卷的電子稿,也可以將每一次孩子的錯題整理成適合自己孩子的易錯題試卷。這樣的試卷既容易保存,又容易幫助學生在錯題中不斷提煉錯題,錯題會越做越少,而效果會越來越好。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能突破難點,化難為易
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表現為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概括思維過渡。有的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用直觀圖形做學生學習的“拐杖”,學生借助圖形理解題意就能一目了然。
例如,學校張老師在教學“平均數”時,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平均數的概念:小明來到一個池塘邊,發現池塘的平均水深為110厘米。他想:“這里的水也太淺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沒危險。”張老師問學生:“你們覺得小明的想法對嗎?”有的學生認為不對。張老師問學生:“小明的身高不是已經超過了平均水深?”有少數學生認為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說池塘里每一處水深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只有幾十厘米,而有的地方可能會有150厘米。因此,小明到池塘里游泳可能會有危險。對于多數學生而言,真正理解池塘平均水深的意義還是比較困難。于是張老師出示這樣一幅池塘截面圖(如下圖),并標出五個不同深度,學生一看圖,就能明白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的真實含義,從而直觀理解下水為什么會有危險。這樣,張老師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化抽象為直觀,學生就能從數學角度理解并解釋小明下水為什么有危險,并能進一步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數的意義。
三、運用網絡,學習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的數學
數學本身是枯燥的,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將活潑的圖像和生動的文字展現在兒童面前,他們就會饒有興趣地去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小學數學“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時,課前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選出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廣東省中山市2015年城市人口數,有的是孫中山故居一年的旅客人數……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家鄉、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四、利用數學微課,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如今多媒體、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iPad)已經成為教學與學習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微課以視頻、微教案、微課件及微練習的方式來展開課堂教學,設置相應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預習、復習和訓練中都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來。
總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數學教學,可以使數學與兒童生活密切聯系,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數學建立在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使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在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數學情境之中得到理解和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三鄉新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