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龍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環節,它不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領略文本的藝術美、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用心閱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情感,對語文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文章結合作者的閱讀教學經驗,分享其閱讀體會。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指導;策略
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方法之一,掌握閱讀技巧才能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以及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學生從閱讀的文本中吸取營養、了解情感、熏陶人文情懷,從而對文章有深刻的理解,與作者進行思想的碰撞,進而提升語文素養。
1.醞釀閱讀氣氛,激發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說明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想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就要在上課伊始時扣動學生內心的那根弦,迅速激起學生的思維浪花,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講究導入藝術。語文課的導入要使學生求知若渴,使課堂教學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引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活動中去,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打下良好基礎。此外,教師語言應盡量生動活潑,饒有風趣,要有啟發性、趣味性。例如,在《老人與海》閱讀教學時,我向學生介紹:“海明威,世界文壇的巨子,他以僅三萬來字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位被稱為‘現代英雄神話的傳奇人物究竟憑什么魅力征服了世界頂級獎項的評委?靠什么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讀者?盡管斯人已逝,但其作品仍在世界文壇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讓我們懷著敬仰的心情,捧讀《老人與海》,從中獲得靈魂的滋養和藝術的啟迪吧!”
2.注重閱讀技巧,重視閱讀實效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教給學生知識不如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才能使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學生只有掌握了閱讀技巧,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增強語感,達到閱讀的目的。批注是一種很有效的閱讀策略。一個成功的讀者會邊閱讀邊用不同的符號或文字做標記、做筆記。他們不是在被動地閱讀,而是在空白處與他們所閱讀的文本進行“交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融入文本中,為下一步的分析探究打下基礎。批注時要涉及深層次的東西,如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自己有沒有與主人翁類似的思想行為;你對主人翁的行為如何看待,這些標記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例如,在必修三《祝福》的閱讀批注中,有的學生能在“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示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一句旁批注上“這句話表面看似乎有語病,其實它是有深刻的意義的。聯系下面關于魯鎮年關祝福習俗的描寫,就可以知道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城鄉的每一塊土地,都是鬼神觀念牢牢統治著的地方。”
3.運用自主、探究的閱讀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荀子·儒效》提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這說明了從閱讀中獲取體驗的重要性。高中語文新課標的“閱讀教學建議”明確闡述了如何“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其目的是想通過多角度、多層次、有創意的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閱讀質量。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呢?首先要讓學生的大腦經常處于興奮狀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可能地運用自主、探究的閱讀方式去閱讀。如講授必修三《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一文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地對蔡元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人說這篇就職演說在內容上非常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談談你的看法;為什么蔡元培要把‘抱定宗旨放在首位等問題進行探究,從而鍛煉學生思維。所以,教學中給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臺,比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要高效很多。
4.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和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和保證。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這樣的課文時,可推薦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名作,然后完成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這樣既促進了課內學習,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例如,在教學完《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后,我讓學生去閱讀相似題材的謝冕的《富有的是精神》,然后寫一篇演講稿。因此,語文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為了獲得更多的閱讀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體會,舉辦閱讀手抄報、課本劇表演等形式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總之,帶領學生走向廣闊的閱讀天地是高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泰戈爾說得好:“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教師,不正是那使每一個獨特的學生成為精美的鵝卵石的清靜之水么?
參考文獻:
[1]李 穎.把“愉快教育”引入課堂 提高語文教學效果[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1).
[2]楊艷輝.淺談如何激發高中生語文學習的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0(25).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