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姍莉
摘 要: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風味濃郁的傳統民俗,家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我們的鄉土美術教學提供了深厚的基礎。作為本土的美術教師,以閩南文化為題材教學,大力弘揚閩南文化,把閩南文化引進校園,進一步萌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幼兒更深切地感受到閩南民間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
關鍵詞:閩南鄉土文化;美術教學;創新課堂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閩南民間美術作品線條粗獷、造型拙樸、色彩強烈,它不拘一格的淳樸特征與幼兒的藝術表現手法傾向有著相通之處,更易走進幼兒的生活。讓閩南文化走進課堂,走進幼兒們的美術世界,把適合幼兒理解和動手操作的民間美術教育內容帶給幼兒,讓幼兒在感受中國民族文化的同時體驗創作的樂趣。
一、采用走出去對景寫生的形式進行閩南鄉土文化美術教學
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就在我們身邊,地方性的鄉土美術文化立足于本土并體現地方特色,學習具有藝術魅力、個性特點的鄉土文化,構建起一種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美術課程,并落實于教學實踐,真正地引導、教育幼兒參與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傳承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開展“利用地方資源開展美術活動的實踐研究”活動時,教師可以帶著幼兒們到閩南古厝中去寫生。在寫生過程中,讓幼兒觀察感受人文景觀以及自然風光之美。通過實地搜集美術資料,把自己的親身體驗描繪下來。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寫美術日記以培養幼兒發現美的眼睛和表現美的小手。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幼兒對美術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這些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教學活動能大大提高幼兒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豐富的閩南鄉土自然資源,使美術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家鄉豐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們開展美術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資源,使之成為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優化教學內容,開展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在中班開展的“種子畫”一課中,課前讓幼兒主動地收集了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種子——綠油油的綠豆、黃澄澄的玉米……課堂上,這些小種子在幼兒的小手間忙碌著。幼兒們在動手動腦的創作過程中,欣喜地發現原本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可取的植物種子不僅親切有趣,而且很美,同時還可以將它們拼貼出各具特色、滿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三、運用日記畫的形式進行閩南鄉土文化美術教學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活動,風味濃郁的民族節日更能體現當地的民風民俗。如閩南地區的“唆啰連”“賽龍舟”“跳火群”“拍胸舞”等。每當遇到這樣的日子,我都會給幼兒一項任務,用日記畫或圖加文的形式記述家鄉的各種文化特色。如每年除夕晚上,家家吃完年夜飯都要升火堆來跳火群,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融入濃濃的鄉土風情的氛圍中,充分感知閩南鄉土文化,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幼兒的創作中得到了升華,啟迪了幼兒的智慧,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將閩南鄉土文化融入日常的美術教學中,才能更充分地體現閩南鄉土文化美術資源的價值。
四、運用游戲的形式進行鄉土美術教學
閩南鄉土文化資源蘊藏著很大的開發潛力。為了讓幼兒們對散發著濃濃鄉土氣息材料有所了解,我們讓幼兒們在美術游戲中尋找到更多的靈感和快樂。例如,瓷磚廠盛產馬賽克瓷磚,我帶領幼兒到瓷磚廠觀看馬賽克,用多媒體課件詳細展示了馬賽克的各種藝術品及馬賽克在生活中的運用。幼兒們都很驚奇,興趣高漲,我們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美術活動嘗試,小班幼兒嘗試著用馬賽克拼貼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中班幼兒嘗試在馬賽克模板上拼貼成自己喜歡的圖案;大班幼兒嘗試用替代物馬賽克裝飾花瓶、鞋子;等等,從而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發現閩南鄉土文化,又在愉快玩耍中獲知,在嘗試制作中創新。
實踐證明,優化教學內容,注重挖掘與利用閩南鄉土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感受鄉土文化氣息,利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來上課,既豐富了美術課程資源,使幼兒產生親切感、新鮮感,又能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及體驗藝術與生活的樂趣。讓幼兒們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關注本土文化,關注民間藝術在歷史發展中的獨特作用;讓幼兒們走出課堂、融入自然、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求知,在社會中成長,讓幼兒們成為地方鄉土文化資源的繼承者、學習者、實踐者和創造者。
參考文獻:
[1]申 光.睢寧兒童畫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2]辜 敏,楊春生.美術教學實施指南[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三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