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榮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關注國學經典,不僅能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還能體味中國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韻味。然而目前我們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大多停留在語文教材范圍內,而且經典教育大多變成了經典背誦。如何拓寬國學經典的學習內容,改變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單一性呢?近兩年來本人就此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摸索,下面就如何將國學經典融入語文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重視課前活動,讓學生親近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美華章,涵蓋方方面面。怎樣讓學生感知而又不花費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呢?首先,為學生創造朗誦的氛圍。學校為了提升校園文化氛圍,精心組織了國學經典特色活動。校園內利用文化墻、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句,如關于學習方面的會學“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勤學“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善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博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讓學生在有意無意之間感受經典文化魅力,端正學習態度,樂于學習。班級內更是利用大課間活動讓學生朗讀經典佳作,如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體會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其次,抓住課前幾分鐘的演講。學生可以講些經典故事、人文歷史、古典詩詞等等。例如,一名男生對地方文化大禹治水的歷史非常感興趣,課前積極查閱書籍資料,準備的相當充分,課上的演講也贏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學生們突然間覺得原來涂山上的系馬石、臥仙石、望夫石等竟如此充滿詩意與文化。內心頓時對涂山的歷史文化底蘊產生濃厚的興趣,更為我們懷遠歷史上有這樣的英雄而感到自豪。這樣一來,既可以節約課堂時間,又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到更多的國學經典。第三、優秀的國學經典文章意存高遠,讓學生經常閱讀,書寫經典,能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美學底蘊。我校師生每天堅持誦讀,并在每天的午讀課中安排了十分鐘的書寫經典時間,讓學生在親近母語的過程中,語文素養得到提升,思維能力、審美意識、人格品質等方面都得到豐富和完善,人也變得更有活力和創造力。一系列的活動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定會在掌握大量優秀國學經典作品的同時,接受祖國經典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必能極大地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學生熟知的國學經典導入課堂教學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學生既豐富了知識,又會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教朱自清的《春》這課時,我用圖片展示春季美景,讓學生回想有關春的詩詞。學生們侃侃而談,“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樣的詩句讓學生對春的特點一目了然,更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再如《端午日》的教學,學生可能知道這個節日會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對于節日的由來就可能不是特別清楚,那么在導入時我采用講屈原的愛國故事開始。學生就會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對端午節的由來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對文章的分析,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知識的局限難以深入探究,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厭學情緒。這時教師如果能夠及時在課堂上補充資料,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學生肯定覺得眼前一亮,既會對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這樣教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比如教學《始終眷戀著祖國》時,涉及愛國情懷的表達方式,因為學生生活在優越的條件下,理解起來有點困難。這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人或一件事來幫助他們理解,道理不言而喻,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道理,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如岳飛一生精忠報國,千古傳誦的經典《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表達了岳飛的衛國之情,他恨不得把敵軍個個殲滅,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對祖國失去大好河山而感到惋惜。學生在誦讀中,深深體會到:我們作為祖國的新一代,做事應當像岳飛一樣從大角度來思考,努力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在教學摯愛親情單元時,我們可以舉一些歷史上經典的文章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感受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例如竇燕山積善行德,以身作則,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培養出五子成才的故事;戰國時候,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母親為了他能受到好的教育,三次搬家的故事;還有千古名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此類的經典故事和詩詞教育效果絕非普通的說教可比,而且更容易觸動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深深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
三、利用專題活動,深入了解國學經典
平時的教學,國學經典涉及的還是比較少的,要想讓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可以通過專題活動來系統的學習。由于課本沒有提供素材,這就需要師生精心準備專題活動的資料。為此學生自發組建了國學興趣小組,課下更是積極從校圖書館、互聯網等渠道來收集專題資料?;顒娱_展時,我要求學生踴躍參與,發揚創新精神?!豆诺湓娫~》專題活動,我采用指定內容背誦、接龍賽、搶答等形式來進行,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督浀涔适隆钒鎵K,學生們主要采用表演的方式來演繹。如傳統經典《三顧茅廬》由于課前師生共同收集資料,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研究,并進行了討論交流。演出相當成功,仿佛把我們帶回了三國時代,重溫了一遍歷史。《對聯世界》專題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這方面的視頻,直觀形象,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下獲得新知。不管怎樣,設計不同的專題活動,我力求出新,改變傳統枯燥無味的講解,讓其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整個教學效果來看,文化傳播功能明顯,學生也樂于接受。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化推廣國學經典
為了進一步深化推廣國學經典,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經典、讀經典,我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一:在我們傳統的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采取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經典詩文誦讀大賽,傳統節日系列專場演出等。通過認真挖掘傳統節日的民族文化內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這樣國學經典與傳統節日就能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顒佣何覀兘梃b了央視一套《中國詩詞大會》回答問題的形式展開活動。入選的詩詞全部出自中小學課本,涉及豪放、婉約、詠物、詠史、田園、邊塞等各個類別。聚焦忠孝、仁義、愛國等中華傳統文化主題,題目中既有“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钡暮肋~,也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婉約。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帶領學生領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精髓,透過詩詞之美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三:為了使語文課真正地活起來,我和學生商討將課文中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學藝術形象地展現在舞臺上,形式可以是小歌劇、小話劇、小品等。它新穎的形式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將抽象的文學變為直觀的形象也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質量,同時課本劇既讓學生深入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也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寓教于樂。
總而言之,國學經典內容廣泛,博大精深,學習起來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我深信學生們學習國學經典優秀篇章,不僅能使他們長大后成為一個富有愛心,對社會和人類更有關懷的人,而且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富于聯想和直觀的能力,為他們點燃智慧的明燈,讓他們獲得更為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