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主體性是人類作為主體自由決定、自由創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特性 [1] ,是喚醒兒童自主發展的不竭源泉,是培養兒童創造能力的關鍵元素[2]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獲得主動發展和創造性發展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強化主體的學習意識,增強學習內驅力
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教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里的“有價值”是指與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經驗經歷和學習需要密切聯系的,對其未來發展具有普遍意義的數學,如數與式的運算、空間與圖形的組合與分解、數據的統計與處理等。數學主體性教學傳遞給學生的正是這樣一種理念:數學學習是其自身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基礎性、工具性學科,雖具有挑戰性但富有意義,需要學好、能夠學好、必須學好。
2.提高主體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習吸引力
(1)創設情境,感知生活美。教師要有意識地找尋數學與生活的“連接點”,善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體驗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過程,激發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情感。比如,在學習指數的位數時,教師直接呈現“224”是幾位數,學生們普遍很漠然,教學效果較差。后來教師增設了“是真的嗎?”的環節,創設了謠言的傳播速度這一情境:“有人認為,某人聽到謠言后,在1小時內傳給2人,2人在接下來的1小時內又分別傳給了2人……如此下去,一晝夜能傳遍我們的省會城市南京(2015年南京市常住人口約823.6萬人)。是真的嗎?”一下子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挑戰沖動,許多人認為根本不可能。在反復計算后發現經過一晝夜謠言竟能傳遍兩個南京城,大大出乎學生們的意料,使其產生了積極的學習心理,激發了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2)遵循規律,展現科學美。數學課程是“作為科學的數學”與“作為教學任務的數學”的結合體。數學科學有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和順序,有其客觀性;而數學教學則要求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和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感悟數學的精深與美妙。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課中,教師創設了三組活動,先給出長度分別相等的2組小木棍,要求學生們把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給出2根長度相等的小木棍,利用它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又給出2根長度不等的小木棍,再次要求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小木棍由2組到2根、長度由相等到不等、方法由拼到畫,在環環相扣的系列活動中,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刻、靈動,讓學生通過對原有知識和經驗的自我檢索與改造,完成對知識的更新重組與吸收內化,實現學習質量的飛躍與提升。
(3)競相展示,收獲表現美。積極展示既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交流思想、發現不足、自我完善的需要。自主學習中的困惑與收獲在小組內進行披露和交流,合作學習中的障礙與成果在班級內進行提示與分享,并在交流與辨析中加深對知識的多方面理解,收獲成長的快樂與體驗。數學主體性發展課堂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們競相成長、充分展示。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判斷,讓課堂成為學生敢于質疑、勇于表達、展示風采的舞臺,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平臺。
(4)即時評價,感受成就美。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既要關注數學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既要發揮評價的即時性、激勵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又要發揮評價的導向性,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還要注意評價的多樣性、實效性,或肯定或鼓勵或建議,既靈活多樣有新意,又有的放矢有實效。給每一個不同表現的學生,送去“熱騰騰的情感”,讓課堂溫暖起來 。
3.培養主體的學習習慣,錘煉學習意志力
缺乏嚴格教育的教學從來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我們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要發揮教師管理的能動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錘煉堅強意志。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還影響其性格的發展和人生的高度。教師要細化教育教學流程,在發揚民主,引導學生自主管理的基礎上制訂學習規范,完善跟進措施,規范學習行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滋養學生的學習生涯和生命歷程。
數學高效課堂就是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把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探究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相結合,通過前后輪驅動和過程聯動,組建主體性發展教學“動車組”,努力實現提速增效的新目標,不斷刷新師生專業成長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吳永軍.關于學生社會性素質培養的若干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1999(4).
[2]王淑芬.主體自覺:兒童成長的重要素質[J].江蘇教育研究,2013(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東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