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一兵 李勇
【摘 要】 Glasgow預后評分(GPS),一種基于炎癥的評分系統(tǒng)癌癥然而,其臨床意義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仍不清楚。考慮到目前GPS廣泛使用研究不同類型的癌癥,因此進一步闡明其對NSCLC臨床應用是必要的。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NSCLC)Glasgow預后評分(GPS)
1 C-反應蛋白(CRP)、白蛋白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意義
CRP作為免疫系統(tǒng)的炎癥反應的一個組成部分,CRP在腫瘤 - 宿主相互作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在感染,組織壞死,和炎性疾病中升高。Jing進行的Meta分析表明CRP升高可預測5年OS差(RR = 2.15,95%CI 1.78-2.59)和5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RR = 2.12,95%CI 1.56-2.88)[1]。
血清白蛋白是重要的標記物的營養(yǎng)狀態(tài),低白蛋白 血癥是相關的伴有惡病質。預后營養(yǎng)指數(shù)是NSCLC手術的獨立的預后因素。另一項研究表明血清白蛋白是與IIIB期NSCLC治療和存活率獨立預后因素(Tanriverdi et al。2015)。另外,低白蛋白血癥與治療 - 誘導的毒性或并發(fā)癥,也可以推薦預后不良一定程度[2]。
2 Glasgow預后評分(GPS)的意義及研究進展
幾十年來,肺癌一直是最常見的癌癥和全球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肺癌的80%。手術,化療和放療是NSCLC的主要治療方式。當前分期系統(tǒng),即TNM分期系統(tǒng),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但是,目前TNM分期系統(tǒng)不足以預測預后。近幾十年來,炎癥已被認為在腫瘤發(fā)生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并作為癌癥的標志。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PS)是一種基于炎癥的評分系統(tǒng)通過兩個血清指標:C-反應蛋白(CRP)、白蛋白反進行評估。
GPS首先由Forrest等人提出(2003)。后來,其已被用于評估各種類型腫瘤,包括肝細胞癌、胃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直腸癌等。作為一個預測指標,GPS更容易測量,可常規(guī)并規(guī)范化使用。
Lucheng Zhu通過PubMed,Web of Science的系統(tǒng)搜索Cochrane圖書館進行Meta分析。對合并了風險比(HRs)的總生存(OS)進 行了計算并比較。共納入了2669例患者的12項研究。與GPS 0組相比GPS 1-2組患者的OS降低,合并HR為1.89(95%CI為1.57-2.27,p <0.001;I2 = 54%)。分析顯示與GPS 1組相比,GPS 2組統(tǒng)計學顯著降低,合并HR為1.87(95%CI)1.18-2.97,p = 0.008; I2 = 72%)。綜合估計12項研究涉及2669例患者表示GPS患者升高傾向于表現(xiàn)出較差的生存結果(HR 1.87:1.18-2.97,p = 0.008)。其得出結論,預處理GPS可作為NSCLC的簡單可靠的預后預測因子[3]。
Yuichiro Machida對156例接受肺葉切除術的肺腺癌患者研究,病理分期:IA(n = 78,50%),IB(n = 31,19.9%),IIA(n = 20.0,12.8%),IIB(n = 9.0,5.7%)和IIIA(n = 18.0,11.5%)。在所有進行肺葉切除術情況下的,平均GPS為0.15(0-2),GPS0,1和2患者2年生存率分別為81.4%,38.4%和25.0%,并顯示出其與腫瘤大小和分期顯著的關系。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該GPS在癌癥中具有獨立的預后價值患者。 Forrest等人的研究(2004)也指出了GPS與NSCLC中的腫瘤分期無關HR為1.88(95%CI 1.25-2.84),GPS是與NSCLS晚期患者細胞癌胚抗原(CEA)和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PS)陽性相關。肺切除術 GPS得分2的患者ICU留置時間延長,使用抗炎劑和加強營養(yǎng)可能會有益于總體生存[4]。
Leung[5]等開展了一項晚期不能手術的NSCLC的患者檢測GPS/mGPS系統(tǒng)預后評估能力的研究,共納入261例,其中62%患者治療前mGPS系統(tǒng)評分為1分。在隨訪期間,有248例(95% )患者死亡,其中246例患者死于原發(fā)疾病。研究得出mGPS系統(tǒng)對于不能手術的NSCLC患者具有良好的預后價值,且便于操作,可以作為腫瘤患者常規(guī)預后指標。
3 展望
作為一種容易獲得和可靠的炎癥指標,GPS對NSCLC患者是一個有價值的預后指標。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以促進在常規(guī)中使用,GPS可在臨床實踐中對TNM分期系統(tǒng)預后評估中起到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Jing C, Yu Z, Guo W, Liu Q, Wu Y, Li Y et al (2014) Prognostic value of circulatinginflammatory fact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Biomark 14(6):469–481. doi:10.3233/cbm-140423
[2]MacKenzie A, Johnson E, Tsim S, Blyth K (2014) P75 prognostic implicationsof the 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 in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horax 69(Suppl 2):A108–A109. doi:10.1136/thoraxjnl-2014-206260.216
[3]Lucheng Zhu (2008) An inflammation-based prognostic score and its role inthe nutrition-base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Proc Nutr Soc67(3):257–262. doi:10.1017/s0029665108007131
[4]Yuichiro Machida (2013)The systemic inflammation-based Glasgow PrognosticScore: a decade of experienc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Cancer Treat Rev39(5):534–540. doi:10.1016/j.ctrv.2012.08.003
[5]Leung EY, Scott HR, McMillan DC.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pretreatment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inoper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J Thorac Oncol, 2012,7(4): 655-662.
作者簡介:臧一兵(1991年—)男,漢族,山東省臨清市,青海大學胸心外科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