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霞

摘 要: 制度是社會秩序形成和維持穩定的重要因素,制度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現代學校制度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其建設是學校體制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關鍵在于學校內部如何改變傳統學校制度的模式。本文認為學校應該從轉變學校內部相關利益者的觀念、建立權力制衡制度、改變學校領導者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四個方面著手,由內部治理開始逐步完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
關鍵詞: 現代學校制度 傳統學校制度 學校內部變革
2004年3月教育部頒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要求,并強調建構以學校為主體的新型政校、校社(學校與社會)關系,以確保學校擁有自主辦學的權利。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進程的推進,政府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實踐者已達成共識:走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之路。那么如何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才能打破傳統制度的制約,應該成為研究的重點。本文認為影響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有內外部影響因素,但是從學校內部進行探究是最關鍵的突破口。
一、現代學校制度的內涵分析
現代學校制度概念的提出受到民主管理思想的傳播、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共同影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學校制度”這一概念自1995年在國內教育學術界提出以來,就成為國內教育研究的專有名詞,并成為研究的熱點話題,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雖然在國內已有20多年的研究時間,但是至今學術界對于現代學校制度的定義和內涵還沒有統一定論。通過對已有文獻分析發現,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定義“現代學校制度”:(一)基于對現代企業制度的借鑒;(二)基于對傳統學校制度的反思;(三)基于轉型時期對學校制度價值的重新認識。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挖掘現代學校制度內涵,有不同的見解。本文基于研究的需要,采用學者李繼星在《現代學校制度初論》中的觀點,“現代學校制度是指在新的社會背景下,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本要求,以學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關系為基礎,舉辦者產權與學校日常管理權基本分離,學校依法自主管理,由教育管理行家負責學校日常管理,教職工依法民主參與,學校與社區中的各種組織及家長密切合作,指導和約束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1]。就此觀點分析發現,時代性、社會性、開放性是現代學校制度鮮明的特點,就要求學校的發展與時俱進,能夠滿足社會現實需求,同時從傳統封閉模式中解放出來,加強與社區、家長等的合作交流,獲得外部的有力支持;學校法人制度是實現學校自主管理的法律保障,新型政校關系的確立是學校擁有辦學自主權的必要條件;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目標指向學校的辦學、學校教師及學校服務主體——學生三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二、現代學校制度與傳統學校制度的差異比較
前文分析了現代學校制度的內涵,明確了現代學校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內涵特征。那么什么是傳統學校制度呢?兩種制度間存在哪些方面的差異?
通過文獻的梳理與分析發現,對于傳統學校制度的內涵是什么沒有直接的說法,只能借助現代學校制度的研究,從側面挖掘傳統學校制度的內涵。首先研究認為,建構現代學校制度的是我國經濟改革、加入WTO及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亦說明傳統學校制度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不利于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及教育改革深化的一種制度。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傳統與現代兩種制度之間存在諸多方面的差異,這可以作為分析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基礎,如下表所示。
表 現代學校制度與傳統學校制度特點比較
“現代學校制度的出發點是學校,落腳點是學校利益相關者,最終目的是維護并不斷拓展學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2]。因為傳統學校制度與現代學校制度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時,就不得不考慮學校內部相關體系的建設問題,以使學校內部人員的行為及相關制度與現代學校制度下的辦學理念相統一。
三、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路徑分析
學者范國睿在探討現代學校制度的本質內涵時,曾提到:“以學校組織作為發展主體,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其目的無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學校組織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建立有利學校組織發展的學校自組織機制。”[3]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學校內部治理是重要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因此,本文認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學校內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學校內部相關利益者的觀念、權力制衡制度的建立、學校領導者與教師群體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
(一)轉變學校內部相關利益者的觀念
在傳統學校制度中,國家掌握學校的管理權限,并直接決定和規范學校的設置、功能、活動范圍等。學校同國家行政之間是上下的層級關系,是上級指令的嚴格執行者。在現代學校制度理念的引領下,政府對學校管理權限逐漸縮小,逐步從具體的教育管理事務中退出,增加宏觀方面的調控、指導及服務,實現管理權的下放。在現代學校制度中,學校擁有了自主管理、自主治校的權利,真正成為獨立的辦學實體。觀念影響行為,并且決定行為方式。學校要使自主管理權落到實處,就要將原來依附于國家政府的“被管理”觀念轉變為自主管理的觀念。受傳統學校制度的熏陶和影響,學校內部的相關利益者——校長、教師、學生之間已經形成了某種默契或契約,一旦轉變觀念,就會打破原來的平衡,必然會引起相關利益者的不滿。這就需要作為學校靈魂和法人代表的校長首先轉變觀念,從“被管理”轉向“自管理”,然后作為觀念轉變運動的發起人,帶領引導實現全校教師生管理觀念轉變。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直接承擔者,如果仍然秉持舊制度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就不利于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因而教師需要根據現代學校制度要求,改變教育教學理念。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學校發展的根本目的,學生是學習型社會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學生要打破以往“為考試而學”的學習觀念,塑造與時俱進的學習觀念和思維。
(二)建立權力制衡制度
從學校內部結構來看,“校長權力處于學校權力體系的最頂端,學校內部的其他行政權力來自于校長的授權,并不是來自于教育行政權力的授權”[4]。這就容易造成校長權力的泛化,且處于無權力可監督的狀態。缺乏權力制衡和約束機制,就容易導致腐敗滲透到學校管理的整個過程中。而且在現代學校中,政府把權力下放給學校,學校自主權的擴大,更容易出現權力腐敗、泛化、濫用,這就需要建立相關的制度保障民主化管理的實現。基于民主管理的理念,首先,完善學校章程的建設。章程是學校內部管理的根本大法,起到權力制衡和權力分配的重要作用。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章程,能夠打破“一把手”和“一霸手”的怪圈,打破校長一人負責制的管理模式,真正從制度和條例上限制校長的權利,防止校長權力的專制化。其次,建立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機制,實現管理分權。機制的建設要切實能夠調動教職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而不是以文本存在的形式主義機制。同時應該給現有的教師參與管理機制注入活力,確保教師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教師納入管理層,形成學校辦學合力。再次,完善大眾監督機制。通過搭建學校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將學校的保密例外事項實時對公眾公開,便于廣大師生及社會群眾進行監督。
(三)改變學校領導者與教師之間的關系
根據學校組織層級結構的設計,在傳統學校制度中學校領導和教師之間是較嚴格的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很少或基本不參與學校的管理。而現代學校制度則強調民主治校,既是一種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則,又是一種管理手段,強調學校管理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體現“依靠教師辦學”的思想。這就要對傳統學校制度中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那種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做出改變,將兩者之間的關系向同事關系、朋友關系方面進行改造。首先,學校領導在管理中要相信教師、依靠教師,相信教師中存在改善學校力量,教師有同心協力改造學校的決心,從而形成民主治校的風氣。其次,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開發教師教育教學潛能,實現教育教學能力最大化,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并為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事務開辟通道,創造環境——建立并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并寫入學校章程中,使教師民主治校“有法可依”。再次,學校領導應該放下架子,用對等的身份與教師共同探討、商議有關學校規劃、學校發展、學校管理等問題,認真聽取教師的意見與建議,決策中充分發揮和體現教代會的作用。
(四)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
現代學校制度要求教師轉變舊制度“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觀念,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實現“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扮演好以下角色:(1)設計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掌握知識的過程就像建造一幢大樓。他認為,在這幢大樓的建設中,教師是建筑材料的供應者,學生是這棟大樓的建筑師,大樓的壘砌工作由學生完成。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如此,教師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教學活動展開前,教師要設計學生學習的內容、途徑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服務。(2)參與者。課堂教學應減少教師“教”的成分,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學”;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從“師者位尊”的位置上走下來,與學生共同參與探討,相互交流。(3)調控者。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始終圍繞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學展開,調動學的積極性。首先,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把控,從目標方向和學習時間兩個方面整體把握,使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序進行。其次,要及時調控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情感,喚起思維,保證不同類型的學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都有所獲。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內涵豐富的現代學校制度不斷在理論和實踐中發展。學校要獲得更大的發展,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就要建設完善現代學校制度,根據其內涵適時進行學校內部變革和治理。
參考文獻:
[1]李繼星.現代學校制度初論[J].教育研究,2003(12).
[2]高洪波.教育協會在美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教育信息,2006(2).
[3]范國睿.政府·社會·學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現代學校制度設計[J].教育發展研究,2005(1).
[4]王珺.校長權力:過大?過小?——名校長與博士生的對話[N].中國教育報,2004-5-11.
[5]陳如平.現代學校制度的基本特性[J].人民教育,2004(21).
[6]褚宏啟.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校長應注意什么?[J].中小學管理,2005(6).
[7]劉思.論現代學校制度的價值取向[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