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荻 晉強 麥合木提·阿卜杜克 葉熱杰普·夏汗
摘 要: 本文基于新疆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現狀,介紹了新疆地區實行雙語政策的情況,以新疆維吾爾族學生為例,分析了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態,并探討了漢語水平對學生專業能力提高的影響,對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能力及專業能力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 少數民族教育 雙語教育 心理狀態 專業能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學習漢語的重要性日益顯著,民族學校的漢語教學尚不能滿足教學要求,新疆少數民族學生進入漢語學校學習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這體現了少數民族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迫切要求和民族團結的基本現實。不論從個人發展、民族發展還是國家統一團結角度出發,這些民族學生未來將是少數民族同胞中的高級知識分子,是民族的希望。如何使其擁有更好的教育資源,以促進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發展是重中之重[1]。本文基于新疆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現狀,介紹了新疆地區實行雙語政策的情況;以新疆維吾爾族學生為例,分析了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態,并探討了其漢語言水平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影響,對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漢語言能力及專業能力進行了探索。
1.鼓勵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措施
(1)“新雙語教學模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推行“新雙語教學模式”[2],即專業課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英語等)用漢語授課,文化課程——語文、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用母語授課。由于有相當部分課程使用母語授課,使得學生學習并熟練掌握母語得以保證,而與未來就業密切相關的現代科技知識課程使用漢語學習,可以滿足就業市場對語言與專業的要求,這種模式綜合考慮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和適應個人發展的需要。
(2)“民考漢”加分政策
維吾爾、哈薩克、蒙古等多個少數民族考生,參加全國高等院校統一的漢語入學考試,稱為“民考漢”,參加漢語統考的學生,在錄取時降低控制分數線,以彌補少數民族學生使用漢語學習的不足。由于“民考漢”政策在高考和未來就業中的顯著優勢,促使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學習漢語,提升漢語水平。
(3)設置MHK漢語言水平等級考試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于2001年正式啟動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MHK),它是專門測試母語非漢語少數民族漢語學習者漢語水平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主要考查應考者應用漢語的實際能力。MHK使得應考者漢語水平具備明確的度量標準,在招生、招工、人員任用等決策過程中,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應考者漢語水平的參考依據,極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2.民族學生漢語掌握現狀
新疆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北地區的經濟相對發達,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學生的漢語水平較高,南疆大多數地區的經濟比較滯后、交通不發達、信息閉塞,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一般不高。由于學生從小受教育程度不同,漢語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部分學生學習相對困難,這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健康發展有如下方面的影響:
(1)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由于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來自邊遠的農村地區。走進大學,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是第一次有機會離開自己從小成長的土地,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們的內心是積極向上、要求進步、樸實好學的,但由于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水平較低,文化基礎較薄弱,視野相對城市中的孩子來說不夠開闊。語言的障礙,導致一些學生學習成績不甚理想,對于身心快速發展的大學生來說,學業上的挫敗感使得他們不易建立自信。
(2)影響同學關系
由于民族風俗的差異,語言的障礙,導致彼此間不易良好溝通,人際交往不夠理想。語言交流帶來的不便影響了民漢學生之間的友誼交往[3]。
(3)影響學生就業
就業是教育領域最大的民生工程,畢業生就業關系到學生的個人前途和學校的發展[4]。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就業現狀尚不容樂觀。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專業水平不高,在就業市場不易獲得青睞。以大學為例,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因民族習慣的客觀原因,在一些企業中就業,也確實存在不便。
一般情況下少數民族學生擇業時不傾向于去企業工作,也不會選擇在自己學習的專業領域內創業,而選擇去事業單位性質的單位——在新疆地區利用雙語的優勢,以求安穩的生活狀態。
3.如何提高學生漢語水平和專業能力
漢語水平的提升是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專業水平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專業知識的理解相對于文科專業來說本來就更有難度,加上語言障礙將更困難。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客觀上存在不同的語言和語言發展格局,不同群體都面臨不同的語言學習需求[5]。
新疆地區高校對語言不過關的少數民族學生,開設一年的預科學習,系統地學習漢語。既可以幫助他們逐步適應高校的學習生活,又可以讓漢語水平較差的學生有系統地學習提高漢語言能力的過程。然而語言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大學四年時間里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同時保證專業學習效果在方方面面做出努力。
要提高語言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多開口說。在新疆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約占總學生數的30%~40%,因此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是漢族學生,這為他們學習漢語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學校部分課程會采用民漢合班的形式開設,授課老師既可能是漢族老師,又可能是少數民族老師,課程以漢語授課;學校住宿也采取民漢合宿的方式,這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交流溝通,新疆高校所采取的這些政策都使得民族學生有良好的漢語言學習環境。
少數民族的語言天賦普遍比漢族人高,大部分少數民族同胞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漢語溝通能力,而只有常年與民族同胞打交道的漢族人才具有有限的維語能力,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民族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隨著專業難度的不斷加大,一些同學對專業學習失去興趣。老師在學生學習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使得學生有所獲,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增加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思考。
觀能相通,是我們在尋找有效學習方法時,早就發現的現象。即學習一種語言,聽、說、讀、寫各種感官的綜合運用,可以得到1+1>2的結果。在漢語言學習中,不僅要注重學生聽、說和讀的能力,還要提高寫的能力,多動手、勤動手,“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就是說寫、整理在有效學習中的重要性。
學習動機可以持久地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而建立高尚的學習動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少數民族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希望祖國富裕強大,這些充滿時代感的特征是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品德的主流。同時,民族學生還具有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民族自尊心。必須建立強大國家,民族才會強大,國家穩定統一,才能使各個民族的同胞擁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是血脈相連的,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共同進步,才能求得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錫宏.少數民族教育雙重性理論與實踐探索[J]. 貴州民族研究,2003,23(4):158-163.
[2]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發展與雙語教育的實踐[J]. 中國教育學前沿,2009,6(2):2-41.
[3]馬雨晴.新疆高校民漢學生友誼現狀及影響因素探析——以石河子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8).
[4]馬武宏,譚偉.淺談培養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基于《學習生涯規劃和素質拓展》課程的問卷調查[J].教育教學論壇,2016(35):230-231.
[5]馬戎.關于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3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