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玲
摘 要: 本文論述了汽車產業鏈專業集群“1+X”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以汽車產業為依托、構建行業背景鮮明的機械工程類專業集群、以打通學科基礎平臺、優化專業核心模塊、凸顯專業能力特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指導思想,構建了各專業之間統一協調、互為補充的專業集群課程體系。配以模塊化實踐教學平臺和層級式創新能力訓練機制,讓學生依托一個平臺,專注一個專業,兼顧X個關聯方向領域,實現1—4學年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遞進式協同訓練。
關鍵詞: 汽車產業鏈專業集群 大類培養 模塊化實踐教學 層級式創新能力訓練
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推出,我國十大重點制造領域對人才需求顯得尤為迫切,建立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是助力“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舉措之一。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制造作為國家十大重點制造領域,汽車產業作為湖北省的龍頭支柱產業,要求省屬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上一定要結合當地產業、行業需求,結合本校辦學定位,明確人才培養層次,梳理培養模式與質量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與之相適應的培養路徑。
湖北文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共有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在內的四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我校最早的本科專業之一,于1998年開始招收四年全日制本科生。一直以來,四個本科專業同屬于機械工程學科,有著共同的學科基礎,但在專業建設上缺乏有效聯系,專業交叉融合不夠,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不足;同時各專業的行業背景不夠突出,專業特色不夠明顯,造成與其他同類院校之間在相同專業上很難實現差異化發展,無法形成錯位競爭優勢。
針對以上問題,2014年,在吸取借鑒其他高校實施專業集群大類培養的既往經驗基礎上,依托湖北省汽車制造行業優勢,以我院現有四個本科專業為基礎,對接汽車產業鏈上的整車及關鍵零部件設計、產品制造、生產組織管理、后市場技術服務四個環節,構建“汽車產業鏈專業集群”。針對行業需求,結合學校“應用型、地方性”的辦學定位,明確專業集群的建設發展目標,圍繞“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分別面向“產品設計、制造、生產組織及技術服務”領域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要求,對所屬四個本科專業采取一、二年級大類培養、三年級起按專業方向培養方式、施行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在凸顯專業培養特色的基礎上保證學生的后續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此為指導思想,從專業集群的大類培養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平臺資源的整合重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建立完善等方面開展工作。
一、“汽車產業鏈”專業集群大類培養課程體系
大類培養模式主要是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大類平臺課程,專業教育前期按學科大類培養,后期實施寬口徑教育的模式,即打通學科基礎課程平臺,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特色,拓寬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口徑,以實現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向,為學生跨學科交叉學習做好準備。在課程內容上相互滲透、交叉、融合。通識課程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形成均衡的人文、社會、歷史及基本技能的知識結構;大類平臺課程著重于建立寬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石;專業核心課程重點培養學生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設置專業方向選修模塊,預留一部分學分供學生自主設計修讀相關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某一學科專業的一組課程交叉修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與智力。
大類培養過程施行完全學分制管理,為學生提供推薦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模塊清單,使學生依托一個平臺,專注一個專業,兼顧多個關聯方向領域,實現1—4學年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遞進式協同訓練。
我院的機制等四個本科專業學科基礎相同,行業背景相同,技術領域相近,反映在課程體系中,有著共同的學科基礎理論、技術及技能要求。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始終把握機械類專業人才的素養、知識、能力結構的“1234”要求,即:一條主線、兩個支柱、三塊基石、四個模塊。即:以工程素養為一條培養主線;機械、電控知識為兩個支柱(工業工程專業以機電、管理為兩支柱);數理、計算機、語言為三塊基石;通識、學科基礎、專業方向(含專業核心及專業方向選修)、實踐創新為四個課程模塊。因此,基于專業群的大類培養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模塊+學科基礎(公共技術)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含專業核心及專業選修)+拓展模塊(第二課堂)”構成,示意圖如下。
在定稿的機械大類人才培養方案中,各個專業的總學分控制在180學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模塊為51學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綜合素質,使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文化素養。學科基礎平臺課程67學分,提供各專業必須具備的機械設計、制造及控制技術基礎知識及必備的基本技能的課程學習。各個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37學分,是根據地區經濟發展要求,企業崗位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的體現機制、車輛等專業特色的課程模塊,是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訓練的綜合。選修課程模塊提供48門課程供學生選修,應修學分為16學分左右,選修模塊的課程設置是本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的特色,該模塊集中專業集群四個專業方向的拓展、延伸課程,通過學生自由選修,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寬口徑培養目的。另在培養方案中要求8個實踐創新學分,學生可通過參與大學生學科競賽、各類文體賽事、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活動獲得該項學分,以此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訓練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二、“345”模塊化實踐教學平臺
為體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體現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個性及創新意識培養的基本原則,構建機械大類各專業分階段模塊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打破和摒棄原有的課程界限和專業界限,緊密結合行業和區域經濟需求,注重學科特點及工程實踐教學自身的規律,按照分層次、模塊化、綜合式、開放型的教學改革思路,精心設計、完整再現典型行業的生產系統,構建一個“三個層次、四條主線、五大模塊”的綜合工程實驗實訓教學體系,即“工程認識實踐、工程專業訓練、科技創新實踐”三個層次;“產品設計技術主線、制造技術主線、工業控制技術主線、生產組織技術主線”四條主線;“機械設計與制造實踐訓練、機電測試與控制實踐教學、工業工程實踐教學、汽車實驗實訓教學及數字化設計與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五大模塊。通過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電子控制技術、汽車性能測試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工業管理技術等有機的融合,再現和模擬了現代工業主流技術,為不同專業提供不同層次的實驗與實訓課程[1]。
三、層級式實踐創新能力訓練機制
以學科競賽為平臺,以專業主干課程為紐帶,建立層級式創新設計能力培養機制,將學生能力訓練分層級、分項目實施,通過“認知—學習—訓練—實戰”的階梯式鍛煉,適應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需求。
該機制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實用為主,以學生發展為本,改變知識的單向傳播,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強調競爭與合作。既強調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教”的設計又強調“學”的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層級式創新設計能力培養
四、實施效果
(一)大類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得到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設置趨于更加合理。
通過與校企合作單位深入合作,確定機械工程類專業集群大類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經過企業方的指導,增加了實習實訓環節,突出了實踐教學的工程性與實用性,與企業人才需求關系密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工程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可通過該課程體系的學習得到顯著的提高,同時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二)層級式創新實踐能力訓練培養機制效果顯現,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畢業生獲得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近三年來(2014-2016年),我院本科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取得不俗的成績。2013至2016年,共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68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7項;學生申請專利13項,獲實用新型授權2項,學生發表論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EI會議1篇;團隊教師指導5位學生的學位論文被評為省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2013年開始舉辦暑期機械創新訓練班,報名參賽人數僅20余人,僅有一兩組完成作品;到2016年報名參賽的就有140余人,最后完成提交作品的有30余組。團隊教師指導學生獲批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1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2項,校級9項。
(三)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較好地服務了地方經濟發展。
近三年我院畢業生就業率呈增長趨勢,依次為96.41%,99.42%、99.74%,創業率達到4%。近三年的畢業生質量顯著提高,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華中數控、湖北襄陽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制造工程技術研究院、湖北三環鍛造等企業招聘我院多名學生,成為我院協同培養辦學單位或者校外實習實踐基地。
實踐表明,基于汽車產業鏈的機械工程類專業集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了一批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創新技術人才,有效提升了我校機械類畢業生在省、市周邊地區和行業內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明興祖.唐川林.吳吉平,等.機械大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內容創新[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6):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