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采用一般情況調查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社會支持量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主觀幸福感問卷對石河子市地區500名流動兒童進行調查。結果表明:(1)男生在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維度上高于女(P<0.01),性別差異在積極情感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漢族在生活滿意度上高于回族(P<0.01),民族差異在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2)與石河子市留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相關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消極應對方式、支持力、主觀支持等。
關鍵詞:流動兒童 主觀幸福感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c)-0192-03
主觀幸福感是指擁有較多的正向情感、較少的消極情緒以及更高的生活滿意(Diener等,1999)[1],是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傾向于個體對生活環境以及自身情緒狀態的主觀感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的重要綜合性指標[2],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主觀幸福感主要受性別[3]、年級[4]等人口學變量,人格[5]、自尊[6]、自我價值觀[7]、心理韌性[8]等主觀變量,社會支持[9]、家庭教養方式[10]等客觀變量的影響。該研究通過探討石河子市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及相應對策。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新疆某學校的500名小學生和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2 方法
(1)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問卷由解亞寧編制編制,包括20個條目組成,采用1~4級評分,可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因子。積極應對分量表的a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a系數0.78[11]。
(2)社會支持量表(SSRS)問卷由肖水源編制,由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構成,共10 個項目”三個分量表a系數在0.89~0.94之間[12]。
(3)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SSRS)問卷由胡月琴,甘怡群編制,包括27道題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5個因維度,計算各維度總分的題目均分,得分越高,說明被試的心理韌性越好。該量表的a系數為0.83~0.85之間[13]。
(4)主觀幸福感量表問卷由Diener等人(1985)編制,包括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頻率、消極情感頻率三個分量表。該次測量中的a系數為0.84[14]。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采用多元線性回歸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和民族差異
在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維度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積極情感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在生活滿意度上漢族得分顯著高于回族(P <0.01),在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2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回歸分析時,因變量選擇主觀幸福感中生活滿意度加積極情感;預測變量來自一般調查問卷中的年齡、應對方式中的消極應多方式、心理韌性中的支持力、社會支持中的主觀支持,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和民族差異
該研究結果表明,在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維度上存在性別差異,這與之前的相關研究相一致[15-16]。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女生與男生人格的差異,女生在處理問題時比較細心,能夠合理的制定計劃應對問題,而男生多沒有女生有耐性,經常因遇到困境而產生消極情緒,因此消極情感得分高于女生。另一方面,受中國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男流動兒童對生活的要求都容易得到滿足,因此生活滿意度高于女生。研究結果表明,民族間的生活滿意度存在差異[17],該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家庭支持對初中生生活滿意度發展的有顯著的預測作用[18],這也就對回族民族流動兒童生活滿意度較低做出了部分解釋,因為該研究中回族流動兒童在家庭支持上低于漢族流動兒童。而且,石河子市漢族人口比例較高,應對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變化,漢族流動兒童比回族流動兒童對變化更容易適應,相應生活滿意度也更高。
3.2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結果顯示,年齡對石河子市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也有相關結論證明[19],隨著年齡的增長,流動兒童在認知、情感上發展越來越成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等,對生活的滿意度和情感認知都比較高。
流動兒童隨父母到另一個城市,獲得個人、家庭、社會的支持不足,為了適應陌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他們會有較高的期望,希望受尊重、被支持與理解,所以主觀支持偏高[20]。該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通過回歸分析,表明主觀支持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有影響,即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過程中,如果能得到社會的尊重、理解,有助于他們獲取積極的主觀感受,對這個城市對認可度會更高,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人際信任,從而對生活幸福的感受也會增強。胡義秋[21]和何冬麗[22]相關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流動兒童獲得的主觀支持越多,越容易提高自身克服困難的信心,并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從而提高其自尊。當他們自尊水平提高時,對自己所處的人際關系也會產生較高的認知評價,從而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該研究結果顯示,支持力對于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性,即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即驗證了上面關于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可以提高流動兒童主觀支持水平,從而提升自身的主觀幸福感。
把應對方式納入回歸方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流動兒童采用消極應對方式對其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23-24]。流動兒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經常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僅減少自身的正向情感和生活滿意度,而且經常增加負性情感,從而降低主觀幸福感。
綜上所述,年齡、主觀支持、支持力和消極應對方式維度上對流動兒童子女的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該研究結果提示,為提升流動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培養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實證研究基礎。也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新疆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及相應對策。
參考文獻
[1] Diener E,EunkookM,Richard E,et al. Subjecitve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2]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 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3] 蔡華儉,黃玄鳳,宋海榮.性別角色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模型:基于中國大學生的檢驗[J].心理學報,2008,40(4):474-486.
[4] 賈繼超,劉金同,王旸.農村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及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2014,22(3):522-529.
[5] 陳燦銳,高艷紅,申荷永.主觀幸福感與大三人格特征相關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19-26.
[6] 黨崢崢.農村中學生生活事件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6):730-732.
[7] DienerE.New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Rsearch[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2,11:590-597.
[8] 宋廣文,何云鳳,丁琳.有留守經歷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3(2):87-91.
[9] 宋佳萌,范會勇.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13(201):1357-1370.
[10] 張志濤,士敬群,劉芬.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領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7):1080-1083.
[11] 解亞寧.簡易應對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2):114-115.
[11]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1994,4(2):98-100.
[12]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8):902-912.
[14] Seligman M E P, Royzman E. Happiness: The three traditionaltheories, Authentic Happiness Newsletter, July 2003.
[15] 姚嬌嬌,徐鳳,慎慧霞,等.585名中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認同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校醫,2008,22(5):535-537.
[16] 聶衍剛,王瑞琪,黃靜儀.留守兒童的應對方式與孤獨感、幸福感關系的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
[17] 于成杰.新疆少數民族與漢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異分析[J].學理論,2011(35):198-199.
[18] 董澤松、張大均.536名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生活滿意度關系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2(28):3626-3628.
[19] 何冬麗.流動經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7):863-865.
[20] 杜志麗,劉連龍.農民工社會支持及人格與主觀幸福感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0):1302-1304.
[21] 胡義秋,潘艷麗,劉銜華.留守農民主觀幸福感與領悟社會支持、人格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2013,21(5):836-837.
[22] 何冬麗,留守經歷大學生社會支持及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8):952-954.
[23] 李曉巍,劉艷.父教缺失下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依戀、師生關系與主觀幸福感[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3):493 -495.
[24] 趙國香,張玲,曾祿賢.兒童期留守經歷、應對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的關系[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7):63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