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潔
摘 要: 外教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師資力量,是學生直接接觸外國文化的主要途徑。隨著國內德語專業的增加,國內德籍外教的數量隨之增加。由于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體系,在華德籍外教在教學中遇到的跨文化問題影響著外教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滿意度。基于此,本文從跨文化認知的理論出發,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調查分析在華德籍教師的跨文化教學困境并探索相關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 跨文化認知 德籍教師 教學困境
一、跨文化認知
認知是由自我與他者構成的關系概念。自我是他者認知的出發點。在他者和自我沒有發生關系時,他者是物自體;在他者和自我產生關系時,他者變成為物他體,即成為自我認知的結果。因此,他者不是客觀的對象,而是一種由主觀所定義歸類的事物[1]。也就是說,他者是從自我和他者的關系中發展出來的第三個認知物。這種關系被稱為認知的三角關系。隨著自我和他者之間關系的改變,這個認知三角也會發生變化。自我和他者的關系越遠,認知的困難越大[2]。在跨文化的語境中,由于自我和他者受到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自我與他者的關系相應變遠,兩者之間的認知困難隨之增加。
跨文化認知不僅受自我和他者辯證關系的影響,而且受到文化的影響。“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看,文化是群體、個人、機構民族的主要取向標準。文化影響和決定人們感知、思維、評價和行動的文化取向體系,其核心部分是文化核心標準”[3]。文化是依附于空間、時間和人的。文化的這種認知特性決定了人們的文化行為和人們對異文化的行為方式,以及表現形式的感知。因此,在不同文化的文化標準間存在著文化的不同性。人是文化的載體,受到文化、社會和個體經歷三個方面的影響。因此,來自不同文化或階層的個體會擁有不同的價值觀、習慣和準則等。作為文化載體的個人總是帶著本文化的視角感知、評價和理解與本文化不同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人們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標準評價異文化的現象,以此判斷什么屬于合理的行為,什么屬于不合理的行為。如果來自異文化的一方表現出不符合本文化標準的行為,那么容易出現跨文化誤解。
此外,跨文化認知是個體對外在信息的感知、過濾和選擇過程,是由異文化感知、體驗和理解三個基本階段構成的。
(一)異文化感知
異文化感知是跨文化認知的第一個階段。通過感知可見的異文化現象,獲得初步的對異文化的感知。鑒于本文化與異文化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本文化在與異文化接觸的經驗中被感知、體驗,另一方面,異文化在本文化的基礎上被感知。很多情況下,異文化的感知都是與本文化的期待相關的。
(二)異文化體驗
與主要建立在可見的文化現象上的異文化感知不同,異文化體驗作為跨文化認知的第二個階段是從外向內、從可見的文化現象到涉及文化態度和文化價值觀的深層的文化現象。
(三)異文化理解
作為跨文化認知的第三個階段,異文化理解是在異文化情境中對異文化進行思考。這是以對異文化的認可和承認為前提的(Wierlacher 2003)。一方面,認真對待異文化不同于本文化的文化特殊性,另一方面,認可異文化與本文化有同等的價值。對此,學習和掌握異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除此之外是不可能從文化上合理正確地理解異文化的。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本調查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解決以下問題:
1.德籍教師的文化儲備、文化培訓情況如何?對中德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怎樣?
2.德籍教師對跨文化教學的認識有哪些?
3.德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方法有哪些?
4.德籍教師對中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評價如何?
根據提出的研究目的,研究者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德籍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存在問題,存在哪些問題,以便從跨文化認知的角度指導在華德籍教師的教學。
(二)研究對象
問卷編制完成后進行了小規模的預調查,根據預調查,對問卷個別內容進行了修改。由于受條件限制,樣本的選取采用的是方便取樣的方法。通過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獲取在華德籍教師的聯系方式,共發放問卷110份,回收問卷88份,其中有效問卷86份,問卷回收率80%。回收有效率97.77%,其中男性被試46人,占有效問卷的53.48%,女性被試40人,占有效問卷的46.51%。
(三)研究工具
為方便將來核對數據,研究者對問卷及問卷數據編制了代碼,并按照編碼順序將數據信息輸入SPSS17.0計算機統計軟件進行了數據統計與分析。
三、問卷調查的結構呈現
問卷調查的結果呈現問卷的第一部分是受試者的個人基本信息情況,目的在于研究考察受試者的性別、年齡、學歷、教學年限等方面的因素是否會對在華德籍教師的教學產生影響。
表 受訪人口統計學變量(%)
問卷的第二部分共10個問題,研究教師自身文化知識掌握情況(1、2),教師對跨文化教學的認識(3、5),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方法(4、7),中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評價(8、9),以及對課堂教材的評價(6、10)。此外,本調查還對相關學生做了訪談,了解學生對外教上課的評價。
(一)中國文化及中德文化差異知識的儲備情況
本研究關于教師中德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測試中,42%的教師表示在未來中國教學之前學習過一定的中國知識,了解一些中國文化。55%的教師認為自己在來華之前,對中國文化只有“少量的”了解,只有2%的教師認為“比較熟悉中德”文化差異。這些數據表明大多數在華德籍教師欠缺中德跨文化交際知識,關于中國文化知識了解甚少。
(二)教師的授課方式及其對課堂教材的評價
在華德籍教師授課方式比較靈活,比如:外教喜歡組織學生討論,進行角色扮演或者讓學生作口頭報告,有時還會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德國影片或德國音樂。由于在華的德籍教師認為中國的教材不能滿足他們的課堂教學需求,因此,他們使用的都是自編教材,通常是將好幾本教材或者教輔資料中的內容進行選編。
雖然德籍教師的授課方式靈活,課堂氛圍較好,但是以游戲為主的課堂讓部分學生覺得沒有學到扎扎實實的東西,認為外教的課很浪費時間。不少學生反映,外教上課的內容安排太隨意,他們的自編教材缺乏系統性,教學計劃、教學目的不明確。
(三)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評價
82%的德籍教師認為中國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是上課時比較被動,不喜歡提問,課堂氣氛不夠活躍。35%的教師指出,中國學生寧可在課下花費較多的時間背德語單詞,也不愿意在課堂上開口講德語,遇到問題時就低頭。
四、建議及解決途徑
(一)文化寬容
德籍外教不了解中國學生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和不敢回答問題的表現大惑不解,其實這與中國人的愛面子有關。中國學生害怕在課堂上犯錯,認為犯錯就會丟臉。學生對外教那種看似隨意的、非正式的教學模式不滿意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在德國學習的經歷,在德國的課堂上,尤其是語言課堂,教師喜歡讓學生通過做游戲的方式學習語言。因此,師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常常無意識地以本文化解讀異文化,這就造成了教學中的跨文化誤解。
鑒于此,德籍教師和中國學生首先應該對異文化持有寬容的態度。從認知的視角出發,寬容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上的認可行為,更是多元視角下觀察和理解異文化的闡釋性行為[4]。這里的寬容被視為脫離了所熟悉的本文化視角,以期改變人們認知視角的認知條件。這種視角的轉換是以理解為前提的,因為“沒有諒解,就沒有寬容,同時,如果我不努力理解他者,諒解也是不可能的”[5]。異文化的理解是以對異文化的認可化為前提的,因此,人們應該把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們當作平等的伙伴對待,人們應該認可,其他文化有權保留自己文化的特殊性,人們必須承認,來自異文化的人們有權保持不一樣的行為。
(二)學習跨文化知識
除了寬容的態度外,學習本文化和異文化的知識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必備條件。有意識地弄清本文化的文化標準,在審視本文化標準的基礎上感知異文化標準,并且通過認知的方式弄清彼此間存在的區別,可以消除受文化區別制約的跨文化誤解。具備異文化知識,了解異文化的游戲規則并且懂得人們應該使用哪些規則,以便按照符合文化要求的方式行動,認可異文化,以及異文化相對于本文化而言的特殊性。因此,合理地理解異文化首先要正確地理解情境,這要求人們具備關于這一文化的深層知識。
文化間存在的文化區別,文化在形式和內容、空間和時間上的區別,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屬于客觀因素;態度,偏見,刻板印象,對異文化的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優越感屬于主觀因素。教師是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最重要的源泉,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師對文化和文化教學的態度都關系到文化教學成功與否。教師對外語文化教學的不同理解,都與其具體的文化教學行為(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有直接的關系。與客觀文化假設不同,主觀文化假設是建立在本文化的邏輯基礎上的。如果文化間出現不一致性,并且人們缺乏關于異文化的知識,如果人們有民族中心主義,并且有文化優越感,如果人們期待對方按照自己所熟悉的行為方式來表現,如果人們按照本文化的準則和文化標準來觀察和評價,那么人們在跨文化認知時就傾向于主觀假設。這種按照本文化標準來衡量異文化的做法會導致跨文化的問題。
(三)培養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能力被看作是恰當理解異文化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具體而言,它要求人們:
洞察我們的思維、價值觀和行為,以及我們的交際行為的文化歸屬性;
具備可以進行文化區分的知識;
避免民族中心主義,不假思索地把異文化歸類和刻板印象化;
有能力澄清本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
也就是說:
我們怎樣思考、行動,我們怎樣評價和交流,是受文化限定的。通過受空間、時間和人的約束的社會化過程,我們內化了文化價值觀。
人們必須弄清楚,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區別程度是多少。
人們應該避免民族中心主義并且愿意認識對待其他視角,并且從其他視角中感知異文化的現象。
我們應當努力從文化上恰當地并且有區分地感知異文化現象,我們應該避免草率地把異文化現象歸類和刻板印象化。
在理解異文化的過程中,了解本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培養更敏銳的本文化意識也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在異文化理解中獲得交互認知,也就是把異文化當作觀察自我的鏡子,弄清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之間的區別是很重要的。
五、結語
因為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異,在華德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中國德語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會產生跨文化的沖突,有可能阻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外籍教師工作的順利進行。跨文化認知從自我和他者的辯證關系出發,探討跨文化背景下異文化感知、體驗和理解的各種影響因素。在跨文化認知的視角下,為了順利進行跨文化學習和跨文化教學,中國德語學習者與外籍教師必須對雙方的文化持有寬容的態度、學習跨文化知識并且培養相應的跨文化能力。
參考文獻:
[1]Alois Wierlacher. Mit fremden Augen oder: Fremdheit als Ferment. In: Ders.(Hg.):Das Fremde und das Eigene[ M]. München: 1985:3-28.
[2]王志強.跨文化詮釋學視角下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認知形式和認知假設[J].德國研究,2008(1):48.
[3]Alexander Thomas.Psychologie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 und Handels,In:Ders.(Hg.):Kulturvergleichende Psychologie[M]. G?觟ttingen :1993 S:377-424.
[4]Willy Michel. Die Auβensicht der Innensicht. In: Jahrbuch Deutsch als Fremsprache [J].1991:13-33.
[5]Alois Wierlacher. Grenze. In: Ders./Andrea Bogner(Hg.):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Germanistik[M].Stuttgart, 2003:234-344.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項目編號:2015SJD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