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玫
【摘 要】 目的 探究改良與傳統低位產鉗術陰道助產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 6月收治的初產婦78例患者為研究資料,按照入院的前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取傳統低位產鉗術,觀察組采取改良低位產鉗術,分析陰道助產的效果。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產時出血量、產后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裂傷情況及嚴重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新生兒損傷情況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討論 采用改良低位產鉗術,可以降低母嬰的損傷,還能減少并發癥的產生,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分娩質量及床位周轉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Kielland產鉗 改良雙側陰部神經阻滯術 甘油潤滑陰道 半環形畫圈式按摩 會陰側切術 會陰無保護
低位產鉗術是解決頭位難產的陰道助產方法之一,不僅能減少患者的分娩時間,還能使剖宮產率降低[1]。針對特殊的緊急情況,也可為母嬰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但傳統低位產鉗術施術前需常規行會陰較大側切術,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陰道出口面積,降低肛門括約肌的損傷,具有一定的助產效果,但相較于自然裂傷而言,可能增加產時出血、切口延裂、血腫、感染、愈合延遲、尿潴留及瘢痕形成等風險,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增加醫患矛盾及糾紛。術中使用的Simpson產鉗兩葉間距離固定,無論胎頭大小,為適應產鉗形狀而擠壓變形,新生兒頭面部損傷的危險性增加。為減少上述風險,我們在傳統低位產鉗術的基礎上予以改良,以接近自然的方式分娩,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需行產鉗術的78例初產婦為研究資料,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年齡25~33歲,平均年齡(27.9±2.6)歲。觀察組年齡26~34歲,平均年齡(28.7±2.5)歲。所有患者的孕周為37~41+6周,平均周期(39.2±1.8)周。根據超聲及孕婦宮高、腹圍評估胎兒體重,胎兒體重均≤3600g(分娩前評估與分娩后胎兒體重略有差異,以分娩前為準)。兩組孕婦均為排除會陰堅韌、會陰體過短、外陰發育不良、會陰嚴重水腫、瘢痕、過度肥胖等影響會陰撕裂及傷口愈合等因素的一般體形孕婦。因枕后位時胎頭以較大的枕額徑通過產道,需作較大的會陰后側切開,故兩組孕婦胎方位均為枕前位及枕橫位。根據上述所述,把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在施術前均需消毒外陰,導尿排空膀胱,術者與助產人員共同行陰道檢查,確定宮口開全,胎膜已破,胎頭骨質部下降到+3或以下,枕前位或枕橫位。
1.2.1 對照組給予傳統低位產鉗術:①陰部神經阻滯麻醉+會陰側切術:左手示指與中指深入陰道,觸及左側坐骨棘與骶棘韌帶,作為引導,用6號細長腰麻穿刺針自坐骨結節內側進針,向坐骨棘方向刺入,有落空感時再向內后方進入1cm左右,連接5ml注射器,回抽無血時注入2﹪利多卡因4ml,其余1ml由皮膚穿刺點向陰道口做扇形局部浸潤麻醉,然后行較大會陰左后側切開術;②使用Simpson產鉗:若為枕橫位,需將胎頭徒手旋轉為枕前位,再將產鉗左右葉依次小心放置,合攏鉗柄。在宮縮時進行牽拉,直至前額或胎頭娩出后將產鉗取下;③牽拉的同時助產士持續保護會陰,并協助胎頭俯曲及仰伸,完成分娩。
1.2.2 觀察組給予改良低位產鉗術:①改良雙側陰部神經阻滯術:穿刺方法同對照組,穿刺成功后連接20ml注射器,注入(2﹪利多卡因5ml+0.75﹪布比卡因5ml+42℃熱鹽水10ml)稀釋液,兩側各10ml;②陰道內均勻涂抹適量甘油,右手示、中指伸入陰道下1/3,在后、側壁作半環形按摩,拇指配合于會陰體行畫圈式輕輕按摩,不做會陰側切術;③使用Kielland產鉗:正枕前位用直接式放置,即直接以一手為引導,以另一手安放好產鉗后牽拉;其余胎位迂回法放置,即產鉗前葉在示中二指引導下由胎頭枕部滑向胎頭的側方顳頂部,后葉達胎頭的另一側顳頂部,合攏鎖扣,旋轉胎頭為正枕前位后進行牽拉,著冠后取下產鉗;兩種方法在牽拉時均應避免緊握鉗柄,以免夾傷胎兒;④牽拉時助產士無需保護會陰,產鉗取下后將左手放置在胎頭上,以控制出頭速度,使胎頭娩出在每次宮縮時不超過1 cm,指導患者使用拉瑪澤呼吸法,達到配合用力,對于產力較強患者,指導其在宮縮時盡量張口哈氣,在宮縮間歇期屏氣用力,以便降低胎兒的娩出速度。胎頭娩出后,將口鼻粘液擠凈,不能過急娩肩,根據分娩機制雙手協助胎頭復位及內旋轉,囑咐患者均勻用力,娩出前肩及后肩。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與分娩情況,觀察比較術后兩組患者的裂傷情況與新生兒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 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與分娩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的第二產程時間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關于產時出血量、產后出血量情況比較,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術后兩組患者的裂傷情況(陰道粘膜擦傷未列入統計) 術后在觀察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出現裂傷情況。其中,陰道側溝裂傷5人次,會陰Ⅰ°裂傷13人次,會陰Ⅱ°裂傷6人次,陰道舌形裂傷5人次。在對照組患者中,有32例患者出現會陰切口不同程度延裂情況。其中,會陰皮膚及皮下組織向下延裂6人次,陰道后側壁切口延長加深12人次,其中2例延長至陰道穹窿部,4例加深接近直腸,5人次合并有會陰Ⅱ°裂傷,7人次合并有陰道舌形裂傷、尿道口周圍及小陰唇裂傷。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在觀察組患者中出現會陰嚴重疼痛的患者為1例,水腫1例,感染及延期愈合0例,1例患者出現尿潴留的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為7.69%;對照組患者中出現會陰嚴重疼痛的患者為6例,同時還有4例患者出現尿潴留的情況,陰道血腫1例,切口感染裂開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 33.3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指標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 2 =8.561,P<0.05)
2.4 新生兒情況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為(9.68±0.43),對照組的新生兒1min Apgar評分為(9.59±0.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頭皮血腫0例,對照組新生兒頭皮血腫2例,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論討
產鉗是助產方式之一,多被應用于難產分娩中,正確使用產鉗助產,能夠顯著縮短第二產程,降低產婦的分娩風險及新生兒窒息的風險,保證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近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婚育年齡推遲及生活質量顯著改善等因素的影響,剖宮產率大幅上升,隨之而來的合并癥及并發癥逐年增多,對母嬰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但是隨著國家對剖宮產率的控制、新產程的實施、限制性會陰切開術的提倡,使更多的孕婦由剖宮產改為陰道分娩成為可能并從中受益。而與剖宮產技術相比,陰道助產技術近年發展相對滯后。所以,如何提高陰道助產技術顯得尤為迫切。我們在傳統低位產鉗術基礎上予以改良,即使用Kielland產鉗代替Simpson產鉗,聯合改良雙側陰部神經阻滯術,使用陰道潤滑劑配合陰道會陰按摩,不行會陰側切術,全程以不保護會陰仿照自然分娩的方式,進行了臨床研究,并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
改良低位產鉗與傳統產鉗相比較存在一定差異性,Kielland產鉗因沒有骨盆的彎曲度,能夠在胎位不正時使用器械糾正胎方位,然后進行牽拉,兩個動作一次性完成,兩鉗葉間的徑線可隨著胎頭的大小適當調整,對顱內壓力小,頭面部的損傷較輕,在胎頭著冠后立即取下產鉗,控制出頭速度,全過程不保護會陰,不行會陰側切,與自然分娩類似,在施術前用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聯合行雙側陰部神經阻滯術,充分利用了利多卡因起效快、持續時間短,布比卡因起效較慢但持續時間長的藥理特性,達到互補作用,加熱鹽水稀釋,避免了常溫藥液進入體內后短暫的肌肉收縮,配合局部按摩,有利于藥液的充分彌散及吸收,從而使盆底肌肉徹底放松,陰道內均勻涂抹適量甘油,起到潤滑、減小摩擦系數的作用。以上這些措施均是預防陰道粘膜擦傷、撕裂、會陰裂傷及胎兒顏面部刮傷的關鍵,是解決頭位難產、縮短第二產程的有效手段。而傳統產鉗術使用的Simpson產鉗兩葉間的徑線是固定的,不論胎頭大小,必須擠壓成固定的徑線方能將產鉗柄合攏,難免對新生兒的頭部造成影響,可能出現鉗痕較深,頭面部皮膚擦傷,甚至顱腦血腫及骨折等危險,而且不能夠起到糾正胎頭位置的作用,施術前需要將枕橫位徒手旋轉為枕前位,在施術時胎頭可能復位,需再次旋轉,延誤搶救時間。牽拉過程中直至前額或胎頭娩出時取下產鉗,鉗葉與胎頭一起娩出時減小了有效陰道出口面積,可引起會陰及陰道切口延伸,胎頭仰伸時借助外力,可造成陰道前聯合、尿道周圍及小陰唇的裂傷,引起產后尿潴留。所有孕婦需行較大會陰側切術,近期可能出現水腫、疼痛,影響產婦坐臥休息,母乳喂養困難,若切口延裂,位置較深,則縫合難度增加,時間延長,可導致切口感染、外陰陰道血腫,縫線穿透直腸致陰道直腸瘺;遠期則可能出現會陰不適、瘢痕形成、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及性生活障礙等。全程保護會陰,若不當可能壓迫組織出現水腫,在保護會陰時托舉的方向為向上、向內,與胎兒娩出方向相反,雖然可減少皮膚裂傷,但一定程度上卻增加了陰道粘膜的裂傷及切口的延伸。自然裂傷常見會陰裂傷及陰道裂傷,會陰裂傷多為Ⅰ°和Ⅱ°裂傷,Ⅲ°和Ⅳ°則較少。由于會陰正中組織薄且少,縫合部位淺,出血少,故術后恢復快。研究證實,會陰側切與自然裂傷相比,無論是傷口疼痛、出血量、傷口感染、愈合時間及瘢痕情況,遠高于自然裂傷。
在分娩過程中,低位產鉗術屬于一種常見助產方法,既能使第二產程時間縮短,還能降低難產現象的發生,同時,也能保障母嬰的生命安全[3]。傳統低位產鉗并不能降低無保護裂傷,但改良低位產鉗卻能顯著降低裂傷及其程度。研究顯示,兩組患者均無Ⅲ°和Ⅳ°裂傷,觀察組即使是深Ⅱ°裂傷,出血也少于會陰側切術,愈合后瘢痕也較輕,會陰側切后使用產鉗會增加切口延裂,出血、感染及愈合延遲、瘢痕形成的風險。醫護人員在牽拉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勻速平穩,禁止暴力牽引,指導孕婦做到配合用力,這樣能有效避免產道的損傷,提高對母嬰的保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的產時、產后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新生兒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關于兩組裂傷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以上對比發現,采取改良低位產鉗術陰道助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會陰的完整性,并能減少對新生兒的損傷。
改良低位產鉗術的優點:通過在傳統的基礎上予以改良,能夠使盆底肌肉松弛更滿意,持續時間更長,醫護人員對胎頭的娩出速度予以控制,使胎兒能夠順利通過產道的同時降低患者軟產道及新生兒的損傷,避免不良分娩結局的發生。傳統低位產鉗與改良低位產鉗相比較,更具分娩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文秀.改良式低位產鉗術聯合無保護會陰助產的臨床觀察[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08):625-627.
[2] 吳雅麗,黃定根,張海清,等.改良式低位產鉗術聯合無保護會陰助產護理在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 藥,2015,22(15):176-178.
[3] 戴寧.改良式低位產鉗術聯合無保護會陰助產技術用于自然分娩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6):2666-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