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用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部分在當今信用經濟條件下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地位,教育信用的缺失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鑒于目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教育信用缺失加劇的現狀,教育信用體系的管理機制探索研究變得尤為重要;筆者意在從信用獲得、信用發布、信用監督、信用評價和失信懲罰等維度探索教育信用體系管理機制的構建。
【關鍵詞】教育信用;體系;管理機制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是信用經濟,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以信用為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不斷完善,信用的發展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目前信用觀念淡漠、信用體系混亂,教育系統作為社會子系統也同樣面臨信用缺失的尷尬境地。學校虛假廣告、教師學術腐敗、學生道德素質敗壞等等教育信用缺失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已經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基本保障,完善教育信用體系的管理機制是促使教育信用規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教育信用”概念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 對信用的釋義有四個方面,本文闡述的教育信用是針對教育系統中信用的多重屬性得出的宏觀概念:它既是人們經濟活動領域普遍采取的一種重要的交易形式,同時也是人們意識形態領域的基本道德準則和基本行為規則,因而是主觀倫理上的誠實守信和客觀法律上的按約償付的統一。
按照信用主體的不同,一般學術界將信用分為政府信用、企業信用、銀行信用和個人信用,教育信用作為社會信用的子系統有其自身的內涵與外延。根據教育本身的定義,教育信用就其主體而言是指學校、教師與學生作為教育機構代表在教育活動中信守規則、遵守諾言、實踐踐約;就其客體而言是指社會民眾對教育信譽的一種主觀評價或價值判斷。因此,本文所講的教育信用是指教育領域中民事主體本身的履約能力及他人對其履約能力的評價與信任。
二、中國教育信用現狀分析
1.教育信用
從社會文化根源來說,中國的信用更多的是一種倫理范疇,常與人格相關;西方的信用則更多是契約范疇,直接與利益相關。因此,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文化當中德育信用好的傳統,也要看到其在他律制度建設方面的缺位,辯證地看待我國當前教育信用的發展狀況。
從社會環境方面來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深化發展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轉型時期的到來,由于體制機制的滯后性帶來的市場失靈、社會動蕩、道德淪陷等社會不正之風日漸盛行,并直接導致了社會大環境信用危機的出現,且日益滲透到教育領域,對教育主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沖擊與侵蝕。同時,針對教育領域內部而言,學校虛假廣告、教師學術腐敗、學生道德素質敗壞等教育腐敗現象的層出不窮同樣引發了教育的信用危機,教育信用的嚴重缺位已經成為教育改革與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制約因素,重塑教育信用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呼吁。
2.教育信用管理
教育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是實現道德輿論有效監督和法律法規強制執行保障社會信用體系穩定的必經途徑,建立教育信用體系的關鍵就是要建立教育信用的管理體系。同時,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和個人信用制度的不斷完善,強化信用管理的呼聲日益高漲,信用管理的教育與培訓必須先行。
目前,國外信用發達國家已經形成完善的信用管理體制,包括立法、管理制度、信息數據庫設置等,甚至在某些院校設置信用管理專業、對部分社會信用管理系統的職業培訓進行信用管理教育。我國信用管理還處于探索階段,教育信用體系的建構對于信用管理教育具有示范性、先導性作用。
三、教育信用體系管理機制探索
在某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些專門從事信用管理教育的“信用管理學院(ICM)”在設置信用管理學科課程的同時注重培養信用管理專業的專門人才。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我國要建立、健全教育信用管理體系必須結合信用管理的相關實踐,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完善包含信用獲得、信用發布、信用監督、信用評價和失信懲罰等維度的教育信用管理體制。
1.教育信用獲得機制
學校、教師與學生作為教育信用的主要參與者,其信用信息必須納入統一的信用檔案系統中來,從而在具體事務中對其進行真正的信用管理。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信息采集核查制度,保障教育信用的獲得。具體而言就是將三者涉及信用問題的信息依靠信用信息專門管理機構或信息采集網絡系統等進行收集處理和管理,并綜合各個提供機構提供的信息記錄或采取信用采集問責機制等對信用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查。
2.教育信用發布機制
信用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是對教育信用進行管理的基礎,因此必須保證發布的教育信用信息是客觀真實的。這里我們引用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即教育信用信息管理機構為保障自身或其他部門利益接受社會公眾監督而依照法律規定將教師與學生的信用信息和資料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眾公布。它應包括歷史記錄的信用信息和不斷更新的持續信息。
3.教育信用監督機制
教育信用管理的根本在制度保障,而制度的推行則離不開監督,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信用管理監督機制、明確監督主體、監督內容和監督方式方法,使管理制度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教育信用的監督機制通常包括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內部監督的主體是教育體系內組成的專門的監督機構、學校教職工和學生參與的監督工作;外部監督包括行政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等。監督方式要靈活多樣,如可建立公示制度、問責制度、獎懲復核制度、舉報獎勵制度或設立專門的投訴網站等等。監督內容主要包括檢查督促教育信用管理部門的制度落實和執行情況、糾正管理活動中違犯制度的情況、負責受理揭發檢舉和控告等情況的答復和處理等。
4.教育信用評價機制
信用評價機制是進行信用管理的核心,它能夠把抽象的信用概念具體化,并通過反饋強化增強信用情感和體驗,有效地指導信用行為。教育信用評價體系包括各教育主體的誠信紀錄、誠信承諾、誠信評價、誠信檔案等,是針對學校、教職工、學生的一種評價和評估制度。信用評價體系的關鍵在于量化指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因此,建立科學統一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是發揮教育信用評價作用的關鍵。
5.教育失信懲罰機制
教育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失信的代價過低,失信行為懲罰過輕而守信行為激勵缺失,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盡快建立教育失信的懲治制度,同時還要加快建立教育集體和個體的信用檔案,使得每個行為主體承擔自己的信用責任與義務。
四、小結
社會要發展,教育需先行,作為立國之本的教育在信用問題上更應如此。教育信用不僅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國家民族的發展同樣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當前教育領域信用缺失的日益加劇,已經將我國的教育事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中,惟有重建我國教育信用體系并通過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才能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鞏固國家真正的信用基礎,構建誠信未來。
參考文獻:
[1]陽姣.論信用概念的本質內涵與信用建設的基本途徑[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章延杰,李薇,蔡志強.高校的信用教育與建設[J].教育發展與研究,2004(11)
[3]崔國富,袁冬梅.高校學生誠信管理制度的構建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
[4]金義華.高校學生誠信評價體系構建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作者簡介:
桑振龍(1987.08~),男,山東沂水人,法學碩士,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學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