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
【摘 要】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初步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際觀和認同觀的重要階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更是奠定個人今后發展成敗的關鍵所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了根基,社會和諧氛圍的營造也會在人生的起跑階段得到夯實: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中學生首先從心理上孤立自己,與親人、師長、朋友乃至社會為敵,構建和諧社會也將成為空中樓閣。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的構建,都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一、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誤區
在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幾點誤區:一是認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在中學教育中普及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個別學生開展的教育活動;三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歸屬德育工作,是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的任務;四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測試;五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就目前的現狀看,中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地調整和解決。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中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并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對新環境的適應
剛入校的中學生面臨兩種新的環境一個是生活環境。比如同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師生關系的定位,集體學習中要面對比家庭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個人獨立生活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等等。另一個是學習環境,學校老師的講課方式和小學教育不一樣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學生白己逐漸適應。這兩個環境,都要求學生很快地適應。
2.人際交往
“踏著鈴聲進課堂,回到家里學習忙,互聯網上訴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部分中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中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等。導致中學生交際困難有以下幾個原因:目前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對其教育不當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由于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交際困難一方面導致中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因無傾訴對象,有問題的學生更會加重心理壓力,還易導致心理疾病。
3.個人情感
中學生因生理特征的發育逐漸成熟,使得他們心理上也產生了變化。表現在情感方面就出現了對異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對異性同學的愛戀,我們稱之為“早戀”。有的中學生因為“暗戀”,又迫于學校和家長的制約不敢表達,于是便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封閉起來,從而導致精神不振,學習下滑。還有的中學生因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學就談戀愛,他們在師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因沉迷于所謂的“感情”而不能自拔。對于學生的情感問題,如果不能在行為上正確教育、心理上恰當引導,則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有的甚至發展為精神疾病。
4.中學的課程內容和學習方法與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課程多了,課時少了:學習任務重了,游戲時間少了;壓力與期望多了,放松與關懷少了。這就要求中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以適應學校教學,改變過去的被動,做到主動自覺。然而許多學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有茫然失措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去學,從而由興奮轉為自卑、消沉,部分學生處于難以適應的境地,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中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自律性差,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考試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5.現代網絡與計算機
現代教育已將計算機和網絡引入了中學課堂。不少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性,有的甚至染上網癮,每天泡在網吧,聊天,玩網游,沉醉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此時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時彌補,稚嫩的中學生難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三、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對策
1.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班主任除了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還必須有心理輔導能力,不斷提高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識素養。
2.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
3.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日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