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總結國內外地鐵圖書館系統的建設、應用情況,結合成都市地鐵建設的實際,提出了成都市地鐵圖書館的建設構想,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成都市地鐵圖書館系統在各因素影響下的適應性,借助SWOT模型,提出地鐵圖書館系統在成都市的發展規劃。
【關鍵詞】地鐵圖書館;成都;建設構想
一、成都市地鐵圖書館建設的意義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大城市中,地鐵已經成為人們出門的首選交通工具。成都的地鐵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但地鐵在成都僅僅是交通工具而已——每天一大批一大批的灰色人群走入地鐵口,或從地鐵口冒出來,像幽靈一般,奔赴目的地。在地鐵上,人們通過看報紙、玩手機、瞌睡、胡思亂想等方式將無聊的地鐵時光打發掉。地鐵已變成了人們司空見慣的一根麻木神經。
同時,公共圖書館作為人們獲取信息和享受文化服務的重要空間,如何合理的規劃場地,設置不同的功能區和服務,營造溫馨的閱讀、社交和學習環境,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自助服務和快捷的信息分享機制,構建一個集海量信息和先進服務并重的服務平臺,成為當下中國公共圖書館需要思考并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
目前成都圖書館在此問題上遇到的突出的矛盾主要概括有二個:
一是單一的館舍和巨大的服務群體的矛盾。隨著成都城市建設速度的進一步加快,目前成都圖書館單一館舍提供的服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讀者對圖書服務的需要,必須盡快開設更多的服務網點,走到讀者身邊開展服務才可能緩解這一矛盾。
二是快節奏的工作與落后的技術手段的矛盾。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節奏日益加快,希望可以隨時隨地便捷的獲取公共文化服務,但是現有的技術手段很難滿足讀者對于高效、自助化、無人化服務的要求。
因此,綜合以上的情況,在成都建設地鐵圖書館無疑既能解決公共圖書館服務范圍拓展的問題,又能讓更多的地鐵乘客在乘坐地鐵的過程中享受到書香文化。
二、現有國內外地鐵圖書館模式優劣對比
目前在國內外,地鐵圖書館興起不久,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紐約地鐵圖書館模式(簡稱“紐約模式”)、上海地鐵圖書館模式(簡稱“上海模式”)、南京地鐵圖書館模式(簡稱“南京模式”),下面我們將對這三種模式做一個比較,分析一下成都地鐵圖書館的模式發展方向:
1.紐約模式
紐約模式是典型的電子圖書館+NFC網絡模式。雖然紐約市很多公共場所有 WIFI,但是地鐵里面卻難以連接到互聯網。坐地鐵時又煩悶怎么辦?幾名來自邁阿密廣告學院的學生想到了在地鐵車廂內安裝一個支持 NFC 的電子圖書館。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縮寫,即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開發的NFC是一種非接觸式識別和互聯技術,可以在移動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可以讓消費者簡單直觀地交換信息、訪問內容與服務。NFC技術非常類似于現在的RFID技術,但有一定的區別。
2.上海模式
2008 年9 月起在上海地鐵9號線的12座車站設置了專門的書刊取閱架,免費提供書刊供乘客自由取閱, 雜志類為主, 包括《半月談》、《讀者》、《故事會》和一些時尚類書籍。乘客進入車站即可在書刊架上隨意選借, 出站時再歸還至閘機旁的回收箱中, 所有書刊在各車站通借通還。
上海模式的最大優勢是與地鐵節奏的無縫銜接,讀者取閱書刊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同時,因為書刊僅在地鐵線路系統內部流通, 流轉時間大多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書刊得以不斷循環利用。但是,圖書的快速流失成為上海模式發展的一個巨大障礙:據新華網報道,最初一個星期,上海地鐵圖書館平均每天流失的圖書高達500多本,流失率超過50%。
3.南京模式
金陵圖書館與南京地鐵于2010年9月3日攜手在南京地鐵1號線新街口站創建了地鐵圖書館,新街口站是南京1號線和2號線的換乘站。這是全國首家在地鐵內部建設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點。地鐵內的來往乘客憑身份證、公交IC 卡或者市民卡,可以在服務點內現場注冊金陵圖書館借書證,現場借還書。地鐵服務點與全市其他公共圖書館服務點和分館都能實現通借通還。
南京模式延續了傳統圖書館的借書證和押金制度,以保障地鐵圖書館的書刊資源安全。但南京模式與地鐵活動節奏難以合拍,特別是時間較為緊張的乘客,等待地鐵的幾分鐘內, 很難安心完成選書、排隊、借書的流程, 更不用說是辦理新的借閱證。
三、成都市地鐵圖書館分階段建設模式
根據以上國內外幾種主流地鐵圖書館的建設模式比較以及成都市目前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成都市地鐵圖書館應該分階段建設,每個階段采用不同的建設模式:
成都市地鐵圖書館第一階段建設采用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的混合模式:
首先選擇天府廣場換乘站建設成都市第一個地鐵圖書館。天府廣場地處成都市中心,是成都對外的一張名片,是市民休閑必去之地,未來將會有多條地鐵線路在此交匯(現在已通車運營的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的換乘站)、人流量巨大;根據實地考察,建議在地下二層(售票及入口層)考慮合理空間加以建設,以期建設成具高度亮眼的圖書館,絕對滿足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進而創造文化氣息。
在技術方面,地鐵建設圖書館由于場地和人員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用RFID技術建設自助化的無人圖書館是最為合適的選擇。讀者在市圖書館或者地鐵圖書館門口辦理了一卡通借閱卡以后(今后可能會和天府通卡無縫融合),刷卡進入地鐵圖書館,能夠在OPAC上準確定位所需圖書的樓層架位,在沒有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完成圖書的自助借還;館內工作人員則能夠通過推車式盤點書車保障外借書庫的整體有序。盡管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步驟,但是已將可能出現的亂架整理難度降到了最低。
地鐵圖書館還將引入成都圖書館已有的通借通還系統,在地鐵圖書館借閱的書刊可以在成都地區所屬市、區(市)縣公共圖書館以及各自轄區內的圖書流通點進行歸還,通過成都市已有的市、區(市)縣、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圖書館服務平臺,對地鐵圖書館進行資源服務與體系保障。
最后,利用地鐵內部的WIFI網絡(替代NFC網絡),可以將成都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在地鐵內開放。地鐵乘客可以使用手機、PAD等移動通訊工具,通過DRAS遠程訪問系統,實時閱讀成都圖書館海量的數字資源。同時,讀者也可以將自己的文章通過網絡上傳至成都圖書館的數字自建資源庫,通過工作人員審核以后,文章會被其他讀者在地鐵內閱讀。
四、結束語
地鐵圖書館作為成都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又一項嘗試性的舉措,目前處于探索階段。下一步,將根據讀者的實際需要和反饋意見,合理調配人員、調整開放時間,讓成都市地鐵圖書館派上好用場,不能“一設了之”,使其成為真正便民、利民的實在舉措。
參考文獻:
[1]葉勤.加拿大的地鐵圖書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83(10):23.
[2]姚遙,周揚軍.杭州市公共自行車系統規劃[J].城市交通,2009(7).
[3]上海:地鐵9號線首次設立流動圖書館.[2010-9-23].
[4]白曉煌.日本的特色圖書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6(4):58-60.
作者簡介:
李汶蓮(1987~),女,成都圖書館,館員,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