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孔峰
【摘 要】在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學習方式呆板單一,學習參與課堂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乏味等現象依然存在,作為引導者的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良好的情境教學,構建生態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此來激活枯燥、呆板、沉悶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景創設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新課程改革》中對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在進行學生教學發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也很關鍵,正確的做法,老師應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但在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學習方式呆板單一,學習參與課堂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乏味等現象依然存在,作為引導者的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良好的情境教學,構建生態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此來激活枯燥、呆板、沉悶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語文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情境教學的研究正是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積極探索。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適應新課改的目標要求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就必須要讓學生對語文課本產生一定的興趣,只有成功地使學生對語文課本產生疑惑并提出問題的教學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在課堂中注意創設一個既熟悉而又特殊的情景,能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中主動地學習新知識,這將有利于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從而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本文主要調查研究初中語文的情景教學現狀,并提出情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處于被動局面的情形,煥發語文課堂熠熠生輝的生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化發展。而在實際意義上則更加側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同時對于全面化推行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也大有裨益。
一、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樹立先進教學理念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學會自我反思。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單一,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自主地參與,學生很少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隨著課程的改革,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努力適應新的課堂,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作為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必然發生在教師與學生活動中,是教師和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傳統教學過于強調學校與教師中的教學行為,而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發生的有教育意義的建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長于對知識技能的講解和演示,而短于對學生的引導和疏通。傳統教學過于注重學生對既定知識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的教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應無條件接受教師或書本的教授,而應主動選擇、主動建構,并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經驗世界。因此,教師只有轉變自己的教師觀和教學方式,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應努力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形成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力,對教材吃深吃透,有效備課,同時還要注意提升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課堂情境,并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二、創設懸念導入情景,結束環節運用情景教學
一個精彩的開場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興趣盎然。一堂課要享受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在課前必須要調整好自己的教學狀態,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提起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把教材中所描繪的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
通過創設情景溝通,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當中,使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由此激發學生的熱情。
四、音樂渲染情景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運用樂曲的節奏和旋律塑造藝術形象,抒發情感,創設意境"在寫作指導教學中,教師如果可以精心設想其聲響意境,并順應學生的想象思路,則能有力引導學生切入健康向上的主題,繼而啟發學生作文。
五、角色扮演情景
為了使教學情景真切再現,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扮演是一種理解與表達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扮演得越認真越投入,就越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明確學習意義。當然,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學校都使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以其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得到人們的青睞。可是,在筆者認為,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更能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達到學習的目的。
六、課堂巧設疑問,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中教師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課堂。作為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時也要注意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否緊扣文本而有效展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否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否能夠啟迪學生進入積極地思考。
七、借助圖畫再現情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揭示了詩與畫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樣也揭示了文與畫之間的關系。文與畫是相通的。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使文本具體化、形象化,符合中學生以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并存的年齡特征。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指導觀察,加上聲情并茂的講述,便于學生充分地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譬如,《月光曲》一文中,《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的。本文研究者是這樣設計訓練的:把皮鞋匠的聯想概括為三個層次:①月亮升起,海面平靜;②月亮升高,穿過微云;③月亮高照,風起浪涌。這三個層次用簡筆畫展示如下圖。再通過朗讀感受意境,加上教師點撥,歸納出皮鞋匠聯想的三個畫面內容分別表現了樂曲不同的旋律:“徐緩清幽”——“逐漸增強”——“激昂有力”,樂曲的變化反映了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理解——同情——激動。
此外,教師還要跟蹤指導,強化課后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課堂上主動掌握的知識,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不斷認真輔導學生的課外學習,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并給予正確的指導,讓課堂內外的情景化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總而言之,情景教學法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它的重要性在于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師生的積極性以及課堂上共同學習、積極參與的熱情,以此盡量達到教與學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