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邵星雅
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同于成人節目主持人,因為所面對的對象是少年兒童,是白紙一般的、充滿對大千世界好奇感的特殊群體,所以,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甚至是穿著打扮和面部表情都在影響著小觀眾們。主持人所傳遞的知識和信息,小觀眾是深信不疑的,有的甚至還會效仿。所以,少兒節目主持人的作用和影響已大大超出了其原有的工作范疇。目前,我國已有的眾多電視少兒頻道,中性格各異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層出不窮,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力求為孩子們獻上豐富多彩的各類節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少兒節目主持人的自身個性定位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具體歸納來看,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語言使用不規范
一直以來,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范化,是我國廣播電視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所應當具備的責任和規范。對于仍舊在語言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兒童來說,少兒節目主持人更應該起到一個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引導青少年習慣于說普通話,然而,我們不難從現在的眾多少兒節目中發現,很多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僅在節目中不說普通話,甚至還拿腔拿調,大篇幅地使用口語、網絡用語以及過于成人化的語言,在青少年受眾中形成了消極的影響。語言表達是主持人與觀眾交流的基本方式,作為少兒節目主持人,更是肩負了為青少年樹立良好語言學習模范的作用,語言的不規范首先導致了部分少兒節目主持人形象建立的不正式化,更是以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讓青少年受眾處于新鮮感開始學習一種不良的語言使用方式,因此,語言使用不過繁華是目前少兒節目主持人個性定位特征出現偏差的首要原因。
二、行為舉止非常態
行為舉止是一個人給人以第一印象都首要批判標準,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需要一個符合節目定位,具有個性魅力和獨到語言控制能力的主持人。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希望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能成為他們在童話書中看到的人物,善良、美麗、聰明、可愛、勇敢,還擁有像花仙子、白雪公主和芭比娃娃式夸張的外形和可愛的舉止動作。為此,主持應具備良好的角色意識,較強的表現力。但是,較強的表現能力不同于一般主持人的行為舉止,它并非是過于夸張或者是非常態的舉動,但顯然很多少兒節目主持人在這點的認識上明顯不懂充分,才會造成不合時宜的行為舉止的出現。成長階段的青少年都具有很像的模仿能力,在收看少兒節目的過程中,他們無法很明確何為對錯,只能依據自己第一眼印象去模仿所看到的一切,所以當一個行為舉止非常態的少兒節目主持人長期的為青少年受眾塑造一個有偏差的形象后,就會直接導致青少年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對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都不利
三、文化素養較薄弱
很多人都認為少兒節目是針對一群文化程度本身就不高的孩子們所設立的節目,因此主持人不需要具備很高的文化底蘊,只要能夠符合受眾群就可以了。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我們都說教育是頭等大事,少兒節目主持人除了主持還要肩負教育的責任,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如今的少兒節目主持人還缺乏文化素養,這是導致少兒節目質量不高、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少兒節目主持人認為長期對著孩子,所以不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積累,便甘于平庸,缺乏創造力。構思主持方式是模式化、程序化。省級的主持人模仿中央臺的,地方級臺的主持人又模仿省臺,形成了“寶塔式”的模仿怪圈,難以實現與角色融為一體的獨創風格。還有一些主持人變得比較浮躁,以賣弄口才、調侃嘉賓為榮,貌似真實自然,實則思想膚淺,嘩眾取寵,甚至還出現了問題,比如有定位但無法把握好,或者根本沒有定位。
現在的孩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普遍都具有超出該年紀所應具有的知識程度,在很多少兒節目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主持人已經無法應對高年齡層孩子所提出的問題,在節目中便被孩子們給比下去了,在觀眾看來這便是一個主持人文化素養不高而導致的。所以,無論是為了自我的提升還是為了節目的質量,少兒節目主持人也應該積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與社會發展接軌。
這樣的現象產生,并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出現,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社會原因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難免都會有一些標新立異的想法出現,在這樣的大背景的前提下,人們往往會為了追尋莫種利益而出現認知上的偏差,在這樣的大背景前提下,人們往往會為了追尋某種利益而出現認知上的偏差。部分少兒節目主持人也正是如此,他們把自己的工作性質看得過于簡單,對于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沒有較為明確的概念,在希望充分表達自我的同時只注意了追求個性,卻沒有思考個性與自己的職業形象是否相符合。同時,社會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成熟也讓人們容易在尋求自我個性定位的過程中隨波逐流,而少兒節目主持人本身追求獨特個性的想法無可厚非,然而與他們工作所面對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則會成為不好的導向。
二、個人原因
當今電視界,不少節目主持人依然是所謂改變了人稱和語調出現的簡單播音員。有人說做少二節目比做其他類型節目的主持人容易,原因是少兒節目的主要受眾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的知識含量和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事實并非如此,2歲的孩子就有選擇自己喜愛電視節目的意識,到了3歲他們可以拿著遙控器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所以作為一名少兒節目主持人,如果不學習兒童心理學,不了解每個年齡段兒童的興趣愛好、性格發現、情感需求,就不能吸引他們的視線,讓他們成為你的忠實觀眾。
為了圖快,為了名利,一些主持人在看待事物和分析問題時往往注重或停留在表面層次上,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對事物進行立體認識,這必然導致節目缺乏深度,顯得淺薄。目前在很多少兒頻道中,播放動畫片依然是首選,主持人大多還是以單純的串場為主,很少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引導分析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不少主持人認為反正是給孩子看的節目,孩子好糊弄,不提前研究節目,不求素質提高,不沉下心研究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致觀眾對主持人乃至整個節目缺乏印象。
正是多方面的原因結合在一起才會導致很多少兒節目主持人無法明確自己的定位,更沒有及時發現自己個性定位上的偏差并及時更正,因此,如何為少兒節目主持人建立一個廣泛的正確個性定位對于主持人自身及少兒節目的有序良好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