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姍
摘要:中美的音樂根基都源于歷史悠久的藝術文明。美國雖只有幾百年的歷史積累,但移民潮匯集了諸多的音樂元素,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了美國音樂文化的獨特面貌,影響著美洲乃至歐洲的近現代音樂發展軌跡。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發展變遷,經歷了四十年左右的時間,在此期間所呈現出的各種流行音樂作品和人物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可謂如數家珍一般。但相比美國流行音樂的繁榮,中國則稍顯薄弱和單調,究其原因,雖有發展時間、社會基礎、現代化進程等方面的差距,但最重要的在筆者看來卻是文化傳統和背景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在特定文化環境中人的意識觀念大相徑庭。
關鍵詞:流行音樂;中美對比文化;環境與背景;文化影響力
中美的音樂根基都源于歷史悠久的藝術文明。美國雖只有幾百年的歷史積累,但移民潮匯集了諸多的音樂元素,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了美國音樂文化的獨特面貌,影響著美洲乃至歐洲的近現代音樂發展軌跡。而中國歷史上的音樂可謂是繁星浩瀚、美不勝收,民間對于曲子和各種小調的記載從春秋戰國時的《詩經》記載,一直到今天從未出現過斷檔。每個時代都有著自己的“流行音樂”,每個時代都有著對于歌唱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說到流行音樂在這兩個國家的誕生,由于在近現代兩國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所經歷的社會變遷不盡相同,因此對于流行音樂的吸收和民族化開創時間和方式都完全不同。
一、美國工業化進程推動下的流行音樂自發產生與探索
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特性的音樂類型,其屬性特征十分豐富,包括流行性、娛樂性、亞文化特性、青少年為主的受眾群體、多種類型的子系統等。在眾多屬性中,現代化的社會進程是流行音樂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不僅僅是說現代化的科技進步對于流行音樂硬件的影響,最重要的是現代化的工業發展帶動了整個社會體制的重大變化,使人們的思想產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人們有需求從傳統音樂脫離出來,以一種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抒發感情,表達自我訴求。美國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中首當其沖,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工業化國家,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發展促進了流行音樂先于很多國家而迅速萌生和發展。
1、工業化——移民潮——流行音樂誕生
(1)工業化進程推動社會音樂發展的向前
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對于流行音樂的發展有多方面的影響作用,基本可以從三方面來表現:其一,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使社會的經濟發展迅速,充分的經濟能力準備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不僅生活質量提高,所接觸到的社會體制和資源優勢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二,工業化的革命所創造出的新產物為流行音樂的科技化屬性做了最初期的準備,一些音頻設備,電臺,電視等媒體設備的出現使流行音樂的傳播有了適宜的環境,這充分調動了流行音樂的流行性延展,其所產生的精神能量也是無可限量的;其三,工業化帶來的社會整體變化使美國人民的精神思想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它所帶來的各種文化思潮是原來的空想有機會變成現實,而本來音樂傳統并不深厚的美國可以輕易地擺脫傳統的束縛,輕松接納流行音樂的到來。
(2)移民潮帶來的多元音樂文化思想交融
移民潮在美國社會形成的初期就為美國的文化發展奠定了與眾不同的基礎,各種種族和國家的人民聚集在美國社會,使整個社會的文化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碰撞,所形成的文化合力和音樂原始資源具有不可估量的能力。
2、社會進步與流行音樂發展速度的關系
(1)穩定的社會發展推動音樂科技的進步
流行音樂的發展空間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環境,因為只有在和平的氛圍中,人們才能獲得自由的發展心態,才有可能將一種娛樂性極強的音樂形式發展的如火如荼。
(2)文化需求饑渴推動流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面對歐美國家的眾多文明古國,面對其他國家所擁有的深厚文化內涵,美國人曾幾何時也感受到一種文化自卑和岌岌可危的文化困惑。為了在于世界其他各國的比拼中不至于灰頭土臉,急需要以一種能量來振奮人心。強烈的文化渴求感使美國人熱衷于流行音樂的探索,因為在流行音樂的領域中,美國的起點不輸于任何國家,可以在相同的起跑線上與其他國家競爭。而流行音樂出現后所產生的巨大能量也使美國人堅定的認為流行音樂一定擁有燦爛輝煌的明天。
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推動下的流行音樂引入與模仿
流行音樂在中國的出現要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算起,最開始的流行音樂出現是通過走私販賣到人們手中的港臺流行音樂磁帶,初聽到這些音樂聲音的中國人位置心頭一震,這些聲音完全與我們以往所認知的音樂聲音不一樣,輕快的節奏,哼唱式的聲音,使中國人首次聽到了簡單但動聽的聲音。流行音樂從正式引入到自主創作,其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原創與模仿的反復,也并不是我們在流行音樂創作上沒有靈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的發展始終慢人一步,因此只能在別人的經驗上繼續我們的音樂道路,其中的問題需要細細分析。
1、從文化保守到文化開放的轉變
最初我們在欣賞外來流行音樂時,雖為其中的美妙聲音所吸引,但當時的中國社會相對比較封閉,對外來音樂的態度是拒絕的,生怕其影響到中國傳統音樂,也怕它們作為一種精神武器腐化到中國人的意志力。但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從封閉保守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開放的國家,對于流行音樂的態度自然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開始的嚴禁到后來的有限推廣吸收,再到最終的完全開放,這一過程在中國并沒有用去過多的時間,這種轉變也使中國的流行音樂迅速找到了發展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輔助下,流行音樂形成了集團化、市場化、工業化的大發展。
2、從“糟粕”到“精華”的認識轉變
開放是一種制度的轉變,更是一種思想認識的解放。也許是受到舊中國上海流行音樂內容和演播環境的影響,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中在當時認為流行音樂是一種靡靡之音,是一種“黃色音樂”,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毒瘤”。而隨著對于流行音樂的不斷認識,發現流行音樂不僅獲得了無數青年人的喜愛,而且其宣傳推廣并沒有影響到社會文化的進程,流行音樂中一些主流題材對于社會的發展還有重大的幫助作用。
3、模仿大于創新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滯后性主要體現在模仿和照搬照抄,這在近年來的選秀節目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宣傳方面,娛樂選秀節目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其炒作宣傳主要集中咋三個方面:首先,以多種多樣的名目思考創辦節目。
參考文獻:
[1]黃會林主編 尹鴻副主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年9月
[2]沙蓮香著《中國社會心理分析》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3]王義祥著《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修海林 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4月第2版
[5]馮長春著《音樂美學基礎》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6]洛秦著《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 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蔡仲德著《中國音樂美學史》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