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嚴
【摘 要】進餐流程及進餐環境營造,就是大家在就餐時做的各項準備以及需注意的禮儀,幼兒參與,在舒適環境中形成的自覺行為,對幼兒良好的進餐行為及習慣培養,最終為其一生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關鍵詞】進餐流程;文化營造;習慣培養一、關于幼兒園進餐流程及進餐環境營造的問題思考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餐桌禮儀一直體現著我國獨特的食禮文化,被人們所繼承發揚光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優良傳統在今天似乎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餐桌上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禮儀,禮節被淡化的現象,以及年輕人對食禮文化概念的模糊,甚至連基本的尊老敬賢、長者先的禮儀也不被重視反被忽略。為什么教育的普及,不但沒有讓傳統文化更好的得到繼承和發揚,反而被邊緣化?通過研究不難發現,這種變化不僅來自于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教育理念變對它的忽視化,同時也來自于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對我國傳統食禮文化的沖擊。幼兒的進餐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是學前兒童全面和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即生活”,兒童通過吃飯這一活動能獲得和增加經驗。社會意識、社會要求在潛移默化中轉化為兒童的觀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健康教育應“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們應重視幼兒在園就餐教育。 從現代健康的角度出發, 兼顧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探尋更適合現代幼兒發展的就餐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它的教育價值,分析幼兒的行為,教師從中反思,提升認識,研究策略,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走進幼兒生活環節,讓幼兒的進餐環節能成為教育的契機,能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與發展。二、幼兒園進餐流程及進餐環境營造中的主要問題分析(一)分餐時間過長,幼兒消極等待時間較長案例一:午飯來了,三位老師中,一位組織幼兒如廁洗手,一位老師組織已經洗好的幼兒,一位老師分餐。在等待過程中,老師組織幼兒玩手指游戲,幾個手指游戲玩過之后,幼兒出現專注力不集中和明顯的情緒焦躁,并且個別幼兒出現打鬧。老師邊維持秩序,邊繼續進行手指游戲。這樣的情景,在很多幼兒園的進餐環節中都會出現。因為幼兒年齡小,專注力不易持久,并且大班幼兒已經有了自我的思想,注意力易被分散,加之手指游戲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率較高,幼兒已經熟練、倦怠,環節內容不豐富,一位老師進行分餐,導致時間過長,形成幼兒的消極等待。(二)進餐氣氛壓抑案例二:在進餐過程中要求幼兒保持安靜,不發出聲音的端飯,小心翼翼坐下,不能偶爾抬頭發呆或與同伴低語交流,老師在幼兒身旁巡視徘徊,幼兒只能低頭大口吃飯。過于安靜、壓抑的環境及冷漠的進餐氛圍,讓幼兒幼兒為了吃飯而吃飯,并不能享受到進餐的舒適及溫馨,更談不上身心愉悅。這樣的進餐對幼兒來說也只是必須經歷的機械化流程,進餐環境、進餐氣氛剝奪了幼兒進餐的幸福感。(三)忽視幼兒禮儀及習慣的培養1.當優先權與傳統文化禮儀碰撞案例三:端飯時,明明和菲菲因誰先端誰后端的問題爭吵起來。老師上前了解原因,明明認為他是值日生,今天為大家做了服務應該他先端。菲菲認為她是班級年齡最小的小妹妹,并且排隊排到她了,明明應該讓她先端。聽上去兩人的理由都有道理又不好反駁,明明是班級的服務者,理應有優先權,而尊老愛幼,不能插隊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優先與傳統發生碰撞如何協調,在以后的日常環節中很重要,對幼兒的禮儀習慣培養影。2.幼兒進餐衛生行為習慣案例四:在進餐過程中,幼兒邊吃邊玩,將食物灑在地上或是身上,每天老師餐后整理時,都會發現桌面地面的飯菜很多。并且多次強調吃飯要專心不能撒飯,但是收效甚微。幼兒的進餐行為習慣是從小培養和建立的,并且一味的批講幼兒并不受用,反而會對幼兒內心造成陰影。并且老師在工作中也會更辛苦,老師的教導、約束與幼兒不好的進餐行為會成為惡性循環。三、幼兒園進餐流程及進餐環境營造中的問題對策(一)加強老師之間協作,豐富幼兒等待時間活動三位老師的情況下,在分餐過程中,看著幼兒如廁盥洗的老師可在幼兒都出來后幫助生活老師分餐,兩位老師分餐相比于一位老師分餐,時間可縮短一半。中大班的幼兒可進行值日生活動,每天不同的值日生輪流為大家進行簡單的分餐,如分饅頭,盛米飯,發放餐具等。組織幼兒的老師可利用等待時間,為幼兒講一個簡短故事,分享繪本,或是針對上午的活動進行簡短總結,針對近日幼兒問題與幼兒進行簡短談話。玩手指游戲時多準備一些師生、伙伴互動類游戲,不但讓幼兒耳目一新,還促進了每位幼兒的參與性,進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手指游戲的積極性。或是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特點進行不同的活動內容。如:托小班可說簡短溫馨的感謝詞,主要感謝身邊為小小的他付出的人。并且聽老師用故事或兒歌的方式進行食譜播報,食材介紹,讓幼兒從中了解每天的食物營養,對挑食也有好處。中大班可說一些內容更有意義的感謝詞,出來身邊對他付出的人,還可以進一步理解、感謝天地和自然對人類的包容與貢獻。把食譜播報的任務給幼兒,每天每餐不同幼兒輪流播報,不但讓幼兒的服務意識更強,也促進幼兒獨立完成一項任務,更有成就感。鼓勵幼兒花樣播報食譜,如:快板播報,唱歌播報,變魔術播報等等。讓食譜播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你講我聽,而是讓幼兒期待的節目。老師之間更協調的配合,幼兒等待時間活動內容的豐富,讓消極等待轉變為餐前的愉悅時光。讓幼兒進一步懂得感恩,了解食物食材的營養價值,為幼兒良好的進餐氛圍打下基礎,促進幼兒食欲,轉變幼兒進餐思想,從而影響其飲食習慣及進餐行為。(二)營造溫馨的進餐環境,提升幼兒進餐幸福感在進餐過程中可根據一年四季的季節特色播放不同的輕音樂。如:春季萬物復蘇,可選擇靈動一些的森林之聲。夏季燥熱,可選擇清爽柔緩的音樂。秋季沉悶,可選擇節奏歡快一些的音樂。冬季陰冷,可選擇音律渾厚的音樂。也可根據天氣特點,偶爾改變進餐環境,如在天空晴朗明媚的春天,講餐桌搬至戶外,讓幼兒邊賞花邊進餐,普通的進餐環節就吃出了野餐的快樂。也可在夏季涼爽的傍晚,關上室內空調,在戶外享受夏日的自然涼風習習,更有利于幼兒身體健康。還可在每張餐桌上擺放一些微景觀。微景觀中可含有與幼兒年齡特點相匹配的擺件、當季的鮮花綠植、可培養的蔬菜苗(蒜苗、芽芽菜、生菜等)等。可以讓幼兒每天看到大自然的美好,觀察蔬菜的成長,進一步感知食物的由來,從而更珍愛食物。進餐環境的改變讓壓抑的氛圍變得輕松溫馨,讓進餐成為一個幼兒期待的環節,并在此環節中享受的吃入身體所需能量補給,治愈幼兒小小心靈的或缺,讓幼兒的身心都從進餐中得到滿足與釋放,每天一日三餐,每天至少三次的幸福感滿滿。(三)幼兒禮儀及習慣的培養1.規矩讓我們一起來制定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托小班設置小助手活動,分發擺放餐具。中大班設置值日生活動,除分發擺放餐具外,還要整理桌面,刷洗共用餐具。讓幼兒每天輪流服務。托小班的小助手讓幼兒在幫助老師和小朋友的過程中,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加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嘗試獨立完成工作,進而從中獲得成長的成就感。中大班的值日生在值日生工作中懂得別人對自己的服務,自己也要服務于別人,增強社會服務意識,生活自理能力,為自理衛生行為習慣打下良好基礎。老師可和本班一起討論、制定服務流程,及端飯順序等,規矩大家一起制定一起遵守。當遇到特殊情況(如個別幼兒身體不適、在家里進餐時有長輩等),也可適度調整,老師要抓住教育契機,讓幼兒懂得、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規矩更人性化。2.做好家園共育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原生態家庭的教導。老師負責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段,如回家后家長不予以配合,那么好的衛生習慣的建立只是空談。建立好的進餐衛生習慣,首先要有好的進餐習慣意識。托小班幼兒較小,說教對于他們而言枯燥乏味,可通過唱歌、講故事的形式,讓幼兒理解為什么在進餐環節中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兒歌《要是手臟別碰我》,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幼兒知道吃蘋果前要洗手,進一步改編為吃東西前要洗手,加深幼兒洗手才能拿食物的意識。故事《漏嘴吧》,讓幼兒通過對故事情結的理解,知道吃飯不能灑飯,不要做漏嘴巴等等。中大班幼兒相對托小班幼兒規則意識已經建立,并且有了自我的思想,說教及簡單的兒歌和故事就不再始用于他們。對于中大班幼兒可設置一些班級職務,如小組長,在進餐環節中提醒本組撒飯的幼兒整理干凈。還可設置一些評比,獎勵,如每周評比一次每組進餐最干凈的幼兒,給與一些小獎勵。從而讓中大班的幼兒懂得自我約束,懂得別人的提醒是對自己的幫助。也可一起制定一些進餐規則,如掉的飯菜自己撿進雜物盤,飯后自己整理自己的桌面,自己刷洗湯碗等等。身為班級一份子,每個人都參與制定班級規則,每個人都要遵守班級規則,讓幼兒的集體意識更強。通過良好的進餐衛生行為習慣的建立,遷移到一日生活中其它環節的衛生習慣建立,從而為幼兒一生的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衛生整理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挖掘一日活動中各環節資源,樹立教育的整體觀,適度把握生活環節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皆課程”的重要表現之一,而幼兒的一日三餐又是生活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目的地運用符合幼兒年齡段特點的方式方法,科學的組織此環節,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生活學習習慣和基本能力,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也有助于班級良好常規的建立,幼兒方便,教師輕松。近幾年我園(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在探索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細節管理中,把幼兒在進餐過程中的出現的共性和個性習慣問題,也作為重點,開展集體研討活動,切實解決教師在日常進餐管理中的難題,促進了教師相互交流及自我反思,提高了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參考文獻:[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3]《童本課程》[4]傅媛蕾.《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就餐禮儀教育的意義及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