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財
【摘 要】隨著素質教學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妥善的口語表達,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有所影響,同時也關系著學生未來學習習慣的養成。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對于學生口語能力的培訓,是老師教學的重點。通過對一些實際的教學方法展開探究,希望能為老師以后的教學,起到一些積極的參考作用。【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能力;培養方法在新課改的總目標的設定中,對于口語內容的教學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要求學生要通過語文學習,具備傾訴、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并且對自己的人機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進行提升。在當下這個大力發展熟知教育的環境下,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善說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摒棄那些歸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力發展素質教學的思想,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習慣,為他們的口語能力做出有效的引導。一、重視名句摘抄,鼓勵學生展開朗誦要想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鼓勵學生對自身的口語能力進行提升,那么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幫助學生養成朗誦的好習慣,無論是在課堂的教學,亦或者是課下的學習,老師應該利用那些優美的名句內容,激發學生的朗誦欲望,讓他們帶著欣賞的目光投入到口語的拓展學習中來。這里不妨鼓勵學生養成摘抄的好習慣,既能對學生的學識有所積累,同時還可以歷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對名句進行摘抄朗誦的過程里,老師主要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在課堂上的學習中,課本上有一些非常出色的文章段落,優美的古詩詞內容,比方說《靜夜思》、《威尼斯小艇》、《少年閏土》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學生摘抄朗誦的對象,當然,在朗誦中,老師要給予必要的引導,除了對學生的吐字發音進行糾正外,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在教學中,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建立一個“摘抄本”,設定相應的學習計劃,比如說每天摘抄十句名言,并進行適當的朗讀練習;然后,在課下的時候也應該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鼓勵他們進行口語練習。比如有些學生喜歡看電視,那么不妨讓他們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對一些廣告臺詞進行復述,或者是欣賞某些電視節目的時候,對其中人物的臺詞內容進行揣摩和練習,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二、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表達教材是學生進行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所以要想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提升,也離不開教材內容的輔助,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一些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的時候,方法過于拘泥,目的性太強,沒能結合語文學習的靈活性特點進行開展,每次口語交流,都讓學生有一種“考試”的心理,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口語發揮,同時還可能讓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正視教材內容的重要性,并結合一些優秀的教材內容,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提升。在學習中,老師不妨利用聯想式的學習方法,來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引導。比如在學習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對于“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老師不妨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對作者多年返鄉后的感想進行表述,這里既可以是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樣也可以是對時代巨變的懷疑,這個環節既能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提升,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述能力展開引導;還有,針對那些具有語言特色的作品,比如說《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老師不妨組織學生以戲劇表演的形式,在課堂上對“漁夫”、“老太婆”和“金魚”的角色進行扮演,有感情的對課文進行朗讀,并且結合一些必要的肢體語言來對口語表述的環節進行豐富。這種以教材為基礎的口語訓練對學生來說大有裨益。三、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口語表達環境任何一門科目的學習都離不開生活的支持,這一點在語文上也不例外。老師在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訓練的時候,要有意識的對生活進行聯系,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更多口語學習的內容來。創設相關的口語表達情境,是提升學生善說能力的關鍵,在這方面的教學中,老師要開放教學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暢所欲言,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口語教學情境進行創設的過程里,老師不妨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點就是以一些教材內容的中心思想進行討論,例如在學習完《釣魚的啟示》之后,老師不妨讓學生以“誠信”為題進行討論,分析文中“父親”的行為,生活中有哪些和“誠信”有關的事件,以及“誠信”這種品質對人一生產生的影響等;第二點則可以就一些具有生活化的熱點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比如像民辦小學入學“考家長”問題,電信詐騙問題等,都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些話題展開口語練習,大膽陳述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意識。四、結語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想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老師要開放自身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生活中進行大膽的發言,幫助他們養成多思、多想、多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參考文獻:[1]胡小玲.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2]師雪薇.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3]王瓊武.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探究[J].語文建設,2013,(24):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