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摘 要】在《再論教育目的》一書中,從教育目的到各種觀點理論,無論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之間的比較,還是各理論自身,在作者約翰·懷特眼里都充滿著沖突與矛盾。然而矛盾背后,并不意味著教育目的或者觀點理論的非此即彼,相反,無論是以學生利益為教育目的,還是以社會為指向的教育目的,亦或是它們之中的觀點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進行調和,前提是,稍稍削弱赫胥黎《勇敢的新世界》里極限極端的假設,給予學生真正的自主性,提升學生的自律性,使其真正地在反省中得到欲望滿足?!娟P鍵詞】學生利益;社會利益;自主;自律;反省在《再論教育目的》一書里,針對以學生利益為教育目的中,有一個理論看似極具有哲理性,但作者卻對其進行了一連串的否認和質疑,即“反省后的欲望滿足”,很多人將重點放到“欲望滿足”,即所謂的“利益”之上,再采用赫胥黎極端極限的假設,認為“反省后”對“欲望”“利益”的追求仍無止境,甚至會與以社會為指向的教育目的相沖突,甚至本人認為,連作者也如此認為,因此他才闡述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內在利益的爭論、自主權的保持、道德觀念與準則的質疑。但是本人認為,倘若將重點置于“反省后”上,給予學生個人自主性,培養學生個體自律性,增強學生反省能力,把學生作為一個自主的道德主體,使他能自覺地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進而調和學生個人利益和社會道德利益的沖突,又將獲得不一樣的評價與認識。因此,本人將運用個人的理解與現實體驗為作者筆下全然否決的“反省后的欲望滿足”理論正名,并以此作為觀點的依據與支撐。一、自主性滿足作者對自主權進行了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個人可以自主地選擇放棄這種自主權,在經過仔細地反思之后,他可以決定過一種受制于人的奴隸般的生活;第二種是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體現了生活內部的自主權,這不是他能隨便拋棄的東西。后者將自主權過于強制化,自主權已突破了自由的空間,過于極端極限。事實上,當一個人對自己的事情具有自行支配的權力,不受外人干涉和影響時,即當他擁有自主權時,他是不會輕易拋棄的,因此,給予自主性的權利的重點在于“給”,但是應避免灌輸式教育,避免只注重教師“教”和學生“受”,而應使學生獲得獨立思考,自行組織與計劃。自主權不僅局限于行為能力上,更需在道德能力上獲得自主權。作者在書中提到:“教育目的的中心內容應該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边@是對自主性的最高要求,也是對學生和教師的最高要求。二、自律性獲得此外,自律性是沖突調和的至關重要因素。作者在闡述“經濟需求與個人幸福的矛盾”“道德規范與學生利益的沖突”兩大類問題時,對“自律”強調地并不多,而本人認為,通過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律性,使其自我約束,避免利益無效化沖突,避免矛盾無理化升級,進而才能使他在經濟、道德和政治方面都能成為一個具體、獨立、自主的主體,不需為未來的職業、生存之道的沖突進行過度妥協,也不需因國家、社會道德價值觀而過度屈從。這種自律性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生自我完善,也需要社會文化形成無形影響。社會文化中“以消費為中心的舒適生活”觀念,或者“高消費、時髦導向型的生活方式”會讓學生學會并追求擁有更多更好的物質享受作為幸福生活的條件和標志,學生在誘惑面前易喪失自律性,不斷汲取所謂的個人利益,那么,矛盾與沖突勢必會愈加顯著。因此,作者也提出,我們會發現社會制度很多方面需要改進,為使之不與我們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馳,我們社會文化精神必須重新導向。三、反省力提升通過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反省能力也會不斷提升?!胺词 苯^不能成為“欲望滿足”的附庸和掩飾,而應有其隱含的意義,且指導人的欲望和行為,從而調和教育學者眼中教育目的的表面沖突。所謂“反省”,意指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檢查其中的錯誤,與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不謀而合。在自主性和自律性培養方面的提升,勢必會使學生個人的素質、思想、道德等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提高人的價值分辨和選擇能力,形成正確的、符合社會道德倫理價值的價值觀,避免走向個人中心主義而排斥利他主義,避免走向享樂主義而排斥精神生活。那么,反省就不再僅僅是一個空虛的過程,而有其意義與價值。綜上所述,任何教育目的之間鮮少有非此即彼的沖突,往往有其共性和相似點,任何學生之間也鮮少有難以消解的沖突,往往有其共性和相似點,任何共性和相似點都是我們尋找調和的切入點。學生利益和社會利益通過“社會”這一外在主體,以“學生”為內在載體而相調和,通過給予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自律性,增強學生反省能力,把學生作為一個自主的道德主體,使他能自覺地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進而調和學生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沖突,使得教育在平衡中不斷進行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發展,所謂“欲望滿足”,事實上也可以用“學生實現”來代替,這恰也符合約翰·懷特的觀點:對教育目的的研究重心不在于表述現實的教育的實然狀態,而是探究教育的應然狀態,因此,對教育目的的追求是勾畫教育藍圖和把脈教育問題。參考文獻:[1]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