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柳,葉慧琴,毛莉,黃鑫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江新柳,葉慧琴,毛莉,黃鑫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目的 探究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88例實行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經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接受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路徑,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兩組溶栓藥物進入血管、進出急診室的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溶栓率分別為:54.55%、29.5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中,應用改進急救護理路徑,溶栓率較高,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改進急救護理路徑;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
急性腦梗死,為中年、老年人群的多發病、常見病,且這類病癥的病死率和病殘率均非常高,需及早實行診治[1]。急性腦梗死主要通過溶栓的方式治療,為確保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對近年來本院實行溶栓治療的畸形腦梗死患者,提供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常規護理路徑,比較兩組不同的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現針對本次研究展開具體報道。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88例實行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實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54~72歲,平均(63.5±4.3)歲。對照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52~70歲,平均(61.7±4.2)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的意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路徑,主要通過常規磁共振和CT檢查,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加強對癥處理和治療。
1.2.2 觀察組實行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具體措施如下。結合醫院情況,明確急救護理路徑的流程。急診預檢護理人員接診后,需在第一時間做好患者的整體評估工作,時間控制在2 min內完成。然后,做好分診給急診神經內科醫生的診治工作,由急診神經內科醫生對患者是否為溶栓時間窗內的腦卒中進行評判。急診預檢護理人員立即將患者運輸到急診復蘇室,經復蘇班護理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啟動急性腦梗死溶栓綠色通道。需要注意的是,應做好時間的控制工作,2 min內嚴格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5 min內開通靜脈通路。這個過程,還需做好患者血液標本的血常規檢驗工作,實行急診生化檢查、凝血譜檢查、心電圖檢查等。醫護人員將患者送至磁共振檢查后,做好影像學的評估工作。在卒中單元內實行溶栓治療,急救護理開展的時候,急診復蘇護理人員需聘請有一定經驗的護理人員,醫院方面定期組織其學習、培訓。所接受的患者經神經內科醫生確診后,需即刻實行急診護理路徑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溶栓藥物進入血管、進出急診室的時間、住院時間、溶栓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數據均經過SPSS16.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溶栓情況、進出急診室時間、住院時間的對比兩組溶栓藥物進入血管時間、進出急診室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溶栓率的對比 觀察組的溶栓率為54.55%(24/ 44),對照組的溶栓率為29.55%(13/4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死,為臨床方面的多發病、常見病,這類病癥的病殘率和病死率均非常高,且病情易于反復[2]。為此,這類病癥獲得了臨床方面所廣泛關注。因急性腦梗死的發病速度較快,且病情變化的速度也非常迅猛,及早實行溶栓治療,可確保閉塞血管的再通率。溶栓治療,為臨床方面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首選方法。馬春燕等認為[3],這類病癥出現4 h,實行溶栓率約為90%左右;而正在出現≥6 h,溶栓率在40%左右[4]。為此,本次研究,實施了改進急救護理路徑。這種護理路徑秉持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開展護理工作。主要需明確具體的護理方法、護理流程、急救護理和管理,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上述內容,以便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意識的監測,并應嚴格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體溫和脈搏、呼吸,以及血氧飽和度等。經急診護理人員、溶栓小組成員將患者送至MRI進行嚴格的檢查[5]。然后,送至卒中單元,以便充分利用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做好溶栓的篩查處理。及早進到溶栓的準備階段,對患者的病情實行觀察。實際進行溶栓治療的過程,應按照醫生叮囑合理的使用藥物,并做好患者血壓的監測工作。
表1 兩組溶栓情況、進出急診室時間、住院時間的對比(±s)

表1 兩組溶栓情況、進出急診室時間、住院時間的對比(±s)
項目溶栓藥物進入血管時間(min)進出急診室時間(min)住院時間(d)觀察組(n=44)59.67±14.54 29.67±10.24 11.45±5.35對照組(n=44)168.46±22.68 125.45±18.74 16.13±7.45 t值26.786 29.751 3.385 P值0.001 0.001 0.001
李永輝[6]認為,改進急救護理路徑的實施,可提高護理的整體效率,經綠色通道節省患者診斷和轉運、護理、溶栓治療前的等待時間,進而可提高溶栓再通率。與此同時,控制急性腦梗死病死率、病殘率的同時,能夠發揮主動性和預見性、標準性等特點。急救護理路徑,主要在以往的護理路徑之上實行不斷的完善,從而可保證護理的規范。急救護理,還能在最短的時間實行溶栓治療,并做好相關的溶栓準備工作、溶栓前的各項檢查工作,這也促使護理工作的開展具有預見性和主動性,對于搶救效果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急救護理路徑配合綠色通道,主要將時間作為橫軸,護理人員需制定具體的入院檢查、診斷和治療、護理方法等縱軸計劃表。急性腦梗死患者進到急診室后,需加強系統化培訓,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實行急性腦梗死的篩查工作[7]。嚴格按照具體的護理方案,做好各個護理環節,防止產生長時間等待現象,保證綠色通道的通暢,這種方式也為患者的搶救時間、檢查和手術前準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護理人員需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知識,明確自身職責,將被動式護理轉變為主動,旨在有效的時間內實行急救[8]。雖然當前醫療設備和技術在不斷完善,但為減少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的時間,還需臨床醫護人員的共同研究和分析下,制定明確的方案,以便為患者的溶栓治療提供準確的參照。
本次研究結果能夠看出,觀察組的溶栓藥物進入血管時間、進出急診室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的溶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改進急救護理路徑應用于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溶栓率較高,且能夠減少患者的溶栓藥物進入血管時間、進出急診室時間、住院時間。
總而言之,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實行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可改善患者的預后,溶栓藥物進入血管時間、進出急診室時間、住院時間較短,且閉塞血管的再通率較高,溶栓效果較好,可節省溶栓前內的等待時間,可實現預見性、主動和標準性的護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實行溶栓需在早期實行,以便提高溶栓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陳秀萍.特殊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2):192-194.
[2]張敏,鄒芳銘,劉蕾,等.綜合護理干預在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J].微創醫學,2015,10(2):257-258.
[3]馬春燕,趙宏偉,劉虎.ESWAN序列在診斷急性腦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轉化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8):1016-1017.
[4]楊卓群.改進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效果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33):5120-5121.
[5]馬瑞紅.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溶栓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9):235-236.
[6]李永輝.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1):104-105.
[7]王斌.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144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46-47.
[8]楊晶,姜旭紅,婁桂娟.急性腦梗塞溶栓患者治療中改進急救護理路徑的價值探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3):125-1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