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佩娟 姚利娟
●藥物與臨床
地塞米松合劑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的療效觀察
詹佩娟 姚利娟
目的 比較地塞米松合劑持續濕敷與傳統方法硫酸鎂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的效果。 方法 選取Ⅱ、Ⅲ級靜脈炎的患者102例,按使用的藥物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52例,使用地塞米松合劑(5%葡萄糖溶液250ml+地塞米松50mg+利多卡因1 000mg+維生素B1210mg)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對照組患者50例,使用50%硫酸鎂溶液持續濕敷潤治療靜脈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4、48、72h后疼痛情況[采用數字評分法(NRS)評估]、疼痛消失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痊愈時間及治療72h后的療效。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48、72h后觀察組患者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痊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72h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100.00%vs 70.00%,P<0.05)。 結論 地塞米松合劑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有較好的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地塞米松合劑 硫酸鎂 靜脈炎 療效
靜脈炎是患者臨床靜脈輸液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1],輕則表現為局部組織紅腫、疼痛,重則表現為皮膚壞死、神經損傷及功能障礙,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及時、有效地處理已經發生的靜脈炎,并阻止和預防靜脈炎進一步發展對降低醫療風險,增強治療效果,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有重要意義[2]。臨床上傳統采用硫酸鎂持續濕敷的方法治療靜脈炎,筆者團隊采用地塞米松合劑持續濕敷的方法治療靜脈炎,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科住院期間確診為Ⅱ、Ⅲ級靜脈炎的患者102例,其中Ⅱ級靜脈炎46例,Ⅲ級靜脈炎56例;淺靜脈留置針引起62例,藥物(脂肪乳劑、氨基酸、胺碘酮等)引起37例,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引起3例;排除對硫酸鎂、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維生素B12過敏者及已經發生靜脈血栓的患者。患者均采用藥物持續濕敷的方法治療靜脈炎,按使用的藥物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齡42~74(37.93±4.21)歲。對照組患者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38~76(39.14±3.5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合劑(5%葡萄糖溶液250ml+地塞米松50mg+利多卡因1 000mg+維生素B1210mg)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2塊紗布塊用地塞米松合劑浸潤,以全部濕透但不滴水為宜;敷在病患靜脈血管的紅腫硬結處,范圍大于紅腫硬結,紗布外包裹保鮮膜,保持紗布的濕潤狀態;每隔8h觀察1次并加藥濕潤。對照組患者使用50%硫酸鎂溶液以相同方法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其他處理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4、48、72h后疼痛情況、疼痛消失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痊愈時間及治療72h后的療效。疼痛情況評估采用數字評分法(NRS)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療效評定標準[3]:治療后病患靜脈血管變軟、血管彈性恢復,患肢及患處無壓痛、紅腫為痊愈;治療后病患血管變軟,有輕微壓痛及紅腫為顯效;治療后病患血管較治療前稍變軟,紅腫和疼痛稍減輕或無變化,病患血管仍呈條索狀為微效;治療后病患血管無變化或加重,疼痛程度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微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4、48、72h后NR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4、48、72h后NRS評分比較(分)
由表1可見,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48、72h后觀察組患者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組內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4、48、72h后NR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24、48、72h后NR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均P<0.05)。
2.2 兩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痊愈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痊愈時間比較(d)
由表2可見,觀察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痊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72h后的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72h后的療效比較[例(%)]
由表3可見,治療72h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藥物、置管引發靜脈炎的原因為刺激性、高滲性藥物及置管刺激血管壁,使局部血管壁發生炎性反應,且沿靜脈血管走行呈上延趨勢,使靜脈血管呈條索狀改變,周圍出現明顯紅腫、脹痛感覺,嚴重患者甚至出現發熱、畏寒等全身反應[4],嚴重影響患者對醫療、護理的信任度。臨床上治療靜脈炎常用土豆片外敷、中藥外敷、硫酸鎂溶液濕敷。硫酸鎂濕敷可解除小動脈痙攣狀態,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發揮鎮痛作用。其作用機制為鎂離子通過皮膚進入皮下組織,對蛋白激活酶和腺苷三磷酸進行激活,使細胞膜電位、穩定膜電位發生改變,從而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其內皮功能及通透性,以達到消除水腫、緩解疼痛等目的[5]。但是,高濃度的硫酸鎂易析出結晶,影響吸收量,且可造成局部皮膚不適,增加患者痛苦,降低治療效果[6]。甚至有文獻報道使用硫酸鎂后出現局部皮膚熱痛、發癢并出現皰疹[7]。
筆者團隊采用地塞米松合劑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24、48、72h后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痊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分析其可能原因:(1)地塞米松對炎癥有強大的對抗作用,通過種種抗炎途徑達到減輕炎癥早期的毛細血管擴張、滲出、水腫,白細胞的浸潤及吞噬反應,從而迅速緩解紅、腫、熱、痛等癥狀[8];(2)利多卡因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劑,毒性小、無刺激性,作用快而持久,局部注射后可阻斷病變周圍的神經末梢,降低血管的脆性,減輕和阻止藥物的外滲以及疼痛,并可以有效地緩解機體由于其他疾患引起的肢端末梢血管痙攣,改善局部缺血、缺氧[9];只是它有過敏反應可能,在使用過程中要加強觀察,在本研究患者中未發現過敏現象;(3)維生素B12可以加強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同時可以作為人體內酶的輔因子[10-11],對于局部組織的修復具有促進作用[12]。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地塞米松合劑持續濕敷治療靜脈炎能更快地緩解患者的疼痛,更好地減輕局部紅腫情況,痊愈時間更早,值得臨床推廣。
[1]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54-455.
[2] 潘桂菊.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封閉后馬鈴薯外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的療效觀察[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16(2):241-242.
[3]江麗萍,張福英,陳小麗,等.艾灸聯合中藥四黃散外敷治療PICC機械性靜脈炎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3):367-369.
[4] Marsh N,Mihala G,Ray-Barruel G,et al.Inter-rater agreement on PIVC-associated phlebitis signs,symptoms and scales[J].J EvalClin Pract,2015,21(5):893-899.
[5] Nakauchi K,Kawazoe H,Miyajima R,et al.Risk factors for ox-aliplatin-induced phlebitis and venous pain,and evaluation of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preheating with a hot compress foradministrationofoxaliplatin[J].Gan To Kagaku Ryoho,2015,42(11): 1397-1400.
[6]Germano Filho P A.Magnesium sulphate effects on sugammadex re-versaltime-a reply[J].Anaesthesia,2015,70(12):1457-1458.
[7] 周曉紅,吳遠聰,葉麗敏.康惠爾透明貼防治前列地爾注射液致靜脈炎的效果觀察[J].浙江醫學,2013,35(10):960-961.
[8] 高云凡.自制金黃乳膏治療靜脈炎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4, 31(9):144-145.
[9] Weinstein S M,Herring S A,Derby R.Contemporary concepts in spine care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s[J].Spine,1995,20(23): 1842-1846.
[10] Krautler B.Biochemistry of B12-cofactors in human metabolism [J].SubcellBiochem,2012,56:323-346.
[11] Giambene B,Scdi A,Sofi F,et al.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 case-control study [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09,247(5):693-697.
[12] Petramfar P,Hosseinzadeh F,Mohammadi S S.Pseudo-Foster Kennedy Syndrome as a Rare Pressentation of Vitamin B12 Deficiency[J].Iran Red Crescent Med J,2016,18(6):e24610.
2017-03-24)
(本文編輯:李媚)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0.2017-652
314300 海鹽縣人民醫院普外一科
詹佩娟,E-mail:haiyan120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