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摘 要:本文從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表現形式著手,分別從同構、適形、共生和文字圖形四個具體方面來分析現代圖形創意的表達方式。尋找出在代圖形創意中對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表現形式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現代圖形創意;同構;適形;共生;漢字圖形
中圖分類號:J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23-01
一、前言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圖形的傳遞功能越來越重要。在平面設計中,圖形與創意有著緊密的聯系。圖形創意的震撼力給我們帶來視覺的沖擊力。在國內外,都有一些經典的以圖形創意為主的平面設計。事實上,在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中,也有很多圖形創意形式的作品。它們作為本土的主要內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俗特色,是我們現代圖形創意創作的源泉。
吉祥圖案被人們用來寄托美好愿望,渲染喜慶的氣氛,祈福致祥。每一幅吉祥圖案,都流傳著一個個美好的傳說,都反映著人們對平安、如意、美滿、幸運、健康、財富的熱切追求和憧憬。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出于追求吉祥幸福為目的,以美的裝飾紋樣、簡潔的造型來寄托祈福、求吉心愿所設計的圖案。許多傳統吉祥圖案至今都在沿用,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表現形式與內在寓意相結合的方式給了現代圖形設計無限的靈感的和想象力。
二、同構
這類同構形式是一種超現實組合構成,即根據一定目的將無必然聯系的元素組合在一體。我國的古代先民在對自然現象長期的熟識和默記中,不斷地對自然界中看到的物象進行驗證塑造,結合人們心中對生活的美好愿望,逐漸轉變為一種圖形符號。
如六合同春圖,是由鶴與鹿、梧桐組成的圖案。“六”同“鹿”諧音,“合”與“鶴”諧音,“同”與“桐”諧音。鹿和鶴在一起,諧音“六合”,泛指天下。象征吉祥、幸福、長壽。十全圖,圖案主要是由十枚古幣組成的。“錢”同“全”諧音,十枚古錢即“十全”。這是十種吉祥語集中在一起的圖案
現代圖形創意中,同構的圖形表現形式也有許多被大家熟知的例子。例如最典型的絕對伏特加的海報創意,大多采用了同構的表現手法進行創意的表現。例如伏特加海報中將絕對伏特加瓶子的形狀與戲劇的臉譜中相結合,簡單明了,充滿了趣味性。還有將中國古典的窗戶與瓶子融為一體,產生了新的視覺感受。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同構表現形式與現代圖形創意中同構的表現形式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區別,吉祥圖案中的同構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主要是諧音與象征寓意兩個方面進行同構的創作,而現代圖形中的同構形式創造性更大,想象的空間也大一些。
三、適形
適形圖形形式通過變形等手法將元素塑造在特定的形態結構中。這種適形有些事因為特定功能和制作上的限制。例如虎紋圍嘴的刺繡主要是因為要鐵盒小孩頸胸處的形狀而對老虎的造型進行變形,創造出適形圖形。鴛鴦蓮花他圖,鴛鴦的圖案被限制并且塑造在蓮花的形狀中。喜上眉梢圖,主要是由喜鵲和梅花的圖案組成,喜鵲和梅花的圖案被塑造在梅花的形狀中。在傳統吉祥圖案中,適形表現形式的使用非常普遍。圓形適形、方形適形的使用非常多。適形表現形式在現代圖形創意中使用能大大增加圖形的創意性和趣味性。
在現代圖形創意中,適形圖形的表現形式也被大量的使用。尤其在海報設計中,例如可口可樂公司的廣告設計,將中國傳統的剪紙塑造和限制在可口可樂瓶子的圖形中,使瓶子的形狀更加明顯,更好的將主體突出出來,在增加了趣味的同時也給人一種新的視覺享受。
四、共生
共生圖形的含義將不同元素通過共用一些部分組合為一體,形式巧妙,素有裝飾性。 圖形與圖形之間可以互相轉換,用更少的線條和圖形表達更多的內容。中國傳統圖案中也經常采用這種表現手法。例如一團和氣圖,代表中國社會中佛、儒、道三種思想文化的僧人、僧生和導視三個身軀共用一個頭,表現出三種文化和睦相處的狀態。三魚共頭的寓意是如魚得水,用來描述新婚夫婦生活和諧的詞語。
現代圖形創意中,共生圖形的手法創造了許多典型的案例。靳埭強的作品中就大量使用了共生圖形的手法。例如靳埭強的“朝”和“韓”的作品,畫面正看和到過勞看分別是“朝”和“韓”,他們共用一個偏旁。表達韓國和朝鮮的和平統一是世界人民的心愿的主題。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圖形創意的手法并不是孤立運用的,它們經常結合使用,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吉祥圖案的表現手法。而通過對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學習和研究,借鑒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充分吸收精華和養分,不但可以拓寬我們在圖形創意表達這個領域的寬度和廣度,也可以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在它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加優秀和矚目的現代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錢正坤,錢正盛.吉祥圖譜:上冊[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2]錢正坤,錢正盛.吉祥圖譜:下冊[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3]劉魁立,張旭.吉祥圖案[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4]葉萍.圖形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江明.圖形創意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