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健
摘 要:宜興紫砂起源于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如何鑒別和欣賞這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對于紫砂陶藝術應有怎么樣的審美觀點,將直接影響創作者的設計構思。
關鍵詞:解紫砂;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34-01
一、紫砂壺的鑒定
歷史悠久的紫砂傳統工藝,是貫穿古今的物質文化相結合的完美體現,是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融合,它是通過手工藝體現的精神文化,對于研究傳統工藝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我們想認識傳統工藝就必須對手藝有所研究,去深入地了解手藝的特點,掌握技術要領。最好的辦法是學會手藝,親自去體驗和認識,進行理論思考。
根據不同的作者在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來鑒定:不同的作者因其所受教育、自身修養、性格秉賦的不同,他賦予自己的作品的特有的精神、氣質必定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一個模仿的高手,盡管他可以對一個前輩名家及其作品了如指掌,甚至一絲一毫的細節都臨摩到位,但原作的精神、氣質他是永遠無法全部體會出來的,所以,贗品再高妙,甚至在工藝上、技巧上可能超過被模仿者,但原作的精神、氣質是萬難盡致的,正如明人張大復在其《梅花草堂筆談》中評價時大彬的作品時說的:“時大彬之物,如名窯寶刀,不可使滿天下,使滿天下必不佳。古今名手積意發憤,一二為而已矣。時大彬為人埴,多袖手觀弈,意嘗不欲使人物色之,如避租吏,惟恐匿影不深,吾是以知其必傳。”,他又說:“王祖玉貽一時大彬壺,平平耳,而四維上下虛空,色色可人意。”而這“平平”的作品,之所以“可人意”其根本還是在于它的精神和氣質,所以,即使是一件造型最簡單、用料最一般的作品,只要出自名家之手,也會氣韻生動,精神不凡。根據一位名家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來鑒別他的傳器,這是紫砂茗壺鑒定中最重要的條件。
二、紫砂壺的風格
紫砂壺的風格自“曼生壺”起發生巨大的轉變,集書法、繪畫、詩文、浮雕、篆刻等諸多技藝于一體,文人壺風大盛,“名士名匠,相得益彰”的韻味將紫砂創作帶入更高的境界,形象地給予了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紫砂壺由此從日用茶具的代稱漸漸升華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征,邁入了中華高雅藝術的殿堂。紫砂造型的藝術表現不能象繪畫和雕塑等其它藝術一樣,去表現具體形象,表達具體的思想內容。他受著自身實用功能和紫砂原料制作工藝的制約。紫砂造型的構成基本是由線組成面,有面組成體。不同的線產生不同的造型。線形決定造型性格,平直的線給人安定的感覺,垂直的線給人向上的感覺,斜線給人向外伸展的感覺。直線構成硬直和挺刮的造型,曲線構成飽滿和柔和的造型。曲直線并用可以做出挺刮而優美的造型。把這二種線組合運用要注意區分主次,主的線在造型中比重要大,輔助的線要比重小,起著對比和襯托的作用。線的對比關系不僅運用在壺體上,而且局部處理上也一樣要注意。在進行造型設計處理不同性質的線組合和連接時,過度要自然,協調,考慮到造型的整體。
宜興紫砂壺在傳承、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塑造了不朽的形象和藝術生命,彰顯著時代的特征。不過在傳統中也出現了不少新的壺體造型,注入新的元素這種帶有現代氣息的紫砂壺,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展示出有別于傳統造型的獨特魅力.成為一種新的壺藝門類而充滿生命力。
紫砂傳統造型分為、花貨、光貨、筋瓤貨三大類型。自然形體,俗稱“花貨”,是三大造型體系中個性鮮明、風格突出的一大類別。紫砂花貨以自然界中瓜果花木、蟲魚鳥獸為題材,模擬自然形體的造型,在傳統方圓、幾何形體上進行堆雕裝飾,借型改裝,自然逼真,總的要求是寧簡勿繁。紫砂花貨的創作者常常深入到大自然中,通過實地觀察、汲取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自然形象,巧運匠心,創制出一件件新作品來。龍獅虎豹、松柏梅樁、梅蘭竹菊,天上地下、山巔水中、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會在紫砂花貨上體現出來,通過師法造化的捏塑,成為精美的工藝品。文人與藝人常常說的一句話便是“藝術源于生活”。幾何形體(又稱光貨),是以幾何圖形的線條裝飾壺體的,有的器型本身就是一種幾何圖形。筋紋形體(筋瓤貨),這類形體的造型特點是將壺體等分成若干部分,再組成精確嚴密的整體結構,然后統一成完整的壺體。
三、結語
任何一種質的存在都是無意識的被動的,在此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的意識。沒有一種材料有能力決定紫砂壺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在任何一把紫砂壺中看到的是人的藝術構思和人對材料的駕馭。質地美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有方向的詞,它以材料為起點,以人的主觀美感為目標,使人賦予其生命。因此,所謂質地的限制誘發了形式美感這一提法,是站在一個相對的立場上談的。它的條件確乎是美感形成的一個起源,但也僅僅是起源而已。真正的過程完成,是藝術自身所具備的聚合力在起作用。
參考文獻:
[1]范俊龍.紫砂物語[M].上海:東方出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