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佐寶+孟梅

摘 要:為了解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存在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金融監管部門特意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條件,批準設立村鎮銀行,以增加農村地區金融供給,調節資金余缺,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而安徽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對村鎮銀行在安徽省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找到村鎮銀行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村鎮銀行;農村經濟;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F302.6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6.014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areas in Chinas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twork coverage was low, the lack of financial supply, competition was not sufficien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department specially to relax the access conditio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areas,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village banks in rural areas, to increase financial supply, adjust capital surplus and deficiency,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hui Province, 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in Anhui Province, and found out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Key words: rural bank; rural economy; Anhui Province
2006年12月,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并首批選擇吉林、四川等六省區進行村鎮銀行試點,隨后將范圍擴大到全國31個?。▍^)[1]。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開始組建自己的村鎮銀行,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銀行業向小微企業、鄉鎮鄉村等薄弱領域傾斜。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成立村鎮銀行66家,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左右,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
1 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需要
農村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村鎮銀行,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解決競爭不充分、緩解金融供給不足等問題,從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繁榮[2]。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理論依據和現實需要。
1.1 理論依據
1.1.1 金融抑制理論 金融抑制理論是由麥金龍于1973年提出的觀點,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原因不僅是由于資本的缺乏導致的,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資本市場固存的扭曲現象使得資本利用效率不能充分發揮,從而不利于經濟增長[3]。整體經濟狀況的好壞決定了金融的好壞,而金融又會對經濟發展起到相應的反作用。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會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歷史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金融抑制現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還普遍存在,機制、方式和體制都成為了阻礙金融支農的壁壘,使得服務三農的效能無法充分發揮[4](圖1)。
1.1.2 小銀行理論 發展經濟學家認為,有怎樣的經濟結構,就應當有怎樣的金融結構,這樣才能降低服務成本,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國內外研究也表明,銀行所提供的服務與其規模有一定的關系,在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等業務上,小銀行的指標都要高于大銀行。同時由于服務成本較低,小銀行也更加傾向于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所以村鎮銀行作為“小銀行”可以為小微企業和農村發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5]。
1.2 現實需要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農村區域內部差距明顯,經濟發展基礎薄弱,主要以單一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作為農戶重要經濟來源,農民增收渠道單一,綜合生產能力較弱。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無法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不能滿足三農生產對于資金的需求。農村現有的金融機構明顯存在著“非農化”傾向,農發行、農信社和郵政儲蓄向少數企業集中貸款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戶貸款覆蓋面偏低[6]。由于這種金融瓶頸的存在,抑制了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村居民收入增加緩慢。
2 村鎮銀行在安徽省的產生及對農村經濟的支持現狀
2.1 安徽省村鎮銀行的產生及發展
隨著國家逐步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準入門檻,不斷擴大農村金融供給,安徽省也抓住機遇成立自己的村鎮銀行,以期能夠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效率較高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緩解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7]。在這里以安徽省最先成立的兩家村鎮銀行作為范例,即長豐科源村鎮銀行和鳳陽利民村鎮銀行,他們的成立對安徽省農村經濟的發展會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
2.1.1 長豐科源村鎮銀行 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鎮銀行長豐科源村鎮銀行掛牌成立,其注冊資本為1億元,標志著中國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工作在安徽省結出第一粒果實。長豐科源村鎮銀行將秉承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按照現代金融機構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強化內部控制,提高服務水平和人員素質。同時加強風險控制,提高支農力度,確保支農質量,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做出貢獻。
2.1.2 鳳陽利民村鎮銀行 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第二家村鎮銀行鳳陽利民村鎮銀行在鳳陽縣府城鎮掛牌開業,注冊資本為4 100萬元,擁有各類員工19人。該行的市場定位是為小微企業、農民和個體工商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每年支農貸款的比例占總貸款的比例都會不斷增加,同時也會將服務范圍延伸到周邊集鎮。該行將與地方政府在農業開發、衛生、扶貧、教育等方面形成互動,逐步提高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覆蓋面,強化對農業的信貸支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2.2 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建立村鎮銀行的初衷就是要增加農村金融供給,使得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的影響范圍得到擴大,減少農村金融抑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實現普惠金融[8]。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如下。
2.2.1 提高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 由于農業具有天然弱質性,農戶在貸款時很難提供抵押品,使得農村金融業務成本高、風險大且收益低,導致農發行、農信社以及郵政儲蓄紛紛減少在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而村鎮銀行的設立恰巧可以彌補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空白。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銀行業基礎金融服務覆蓋行政村15 049個,其中網點覆蓋行政村6 123個,各類電子機具(含ATM、POS、轉賬電話和自助服務終端)覆蓋行政村14 176個,其他方式覆蓋行政村3 196個,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
2.2.2 增加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滿足小微企業和農戶融資需求 增加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本來就是村鎮銀行設立的目標之一,村鎮銀行可以吸收農村地區閑置資金,調節資金余缺,利用自有資本和中央銀行再貸款支持“三農”發展[9]。同時在貸款利率和抵押條件上給予小微企業和農戶以政策優惠,使得更多需要資金的企業和農戶可以得到資金支持,滿足他們生產和生活需要。
2.2.3 初步形成了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20世紀90年代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撤銷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同時收縮其在農村的機構和業務比重。最直接的后果則是農村金融服務長期缺位,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使得農民和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加大。而設立村鎮銀行則有助于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擴大農村資金供給,形成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10]。
3 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村鎮銀行作為一種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在擴大農村金融供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很多的作用??墒谴彐傘y行成立時間短、服務渠道單一、偏離目標定位、內部控制不完善等問題依舊很突出[11]。具體來說,村鎮銀行在發展中存在以下問題。
3.1 偏離服務“三農”目標,非農化傾向嚴重
服務三農、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是村鎮銀行成立的最初目標,而村鎮銀行在本質上仍然屬于金融機構,盈利是其最內在的追求[12]。農業作為弱勢產業,存在著投入大、產出小、風險大的特點,導致村鎮銀行在農戶的貸款中出現“惜貸”現象,不愿意過多的貸款給農戶,而偏向于將資金發放給經營狀況比較好的企業。這就導致需要資金的農戶無法籌集到所需的資金。此時的村鎮銀行充當的卻是“抽錢機”的角色,無法真正服務于“三農”。
3.2 服務方式手段單一,資金來源缺乏保障
目前村鎮銀行主要通過直接發放貸款的方式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貸款過程中對抵押品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并且主要以中短期小額貸款為主,無法滿足具有中長期貸款需求的農戶。并且村鎮銀行由于受地域和國家政策規定的限制,使得其存款規模和存貸利差偏小,不利于增加盈利水平和擴大貸款業務,導致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功能得到限制[13]。
3.3 信用控制機制不完善,抗風險能力弱
由于村鎮銀行尚未加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和結算系統,使得村鎮銀行在貸款過程中對農戶的信用考察比較困難,很多時候都是“人情貸款”,加大了貸款成本和貸款風險[14]。而農村信用環境不容樂觀,部分農戶認為在村鎮銀行貸款可以先不用考慮歸還而產生道德風險。同時村鎮銀行在結算上必須通過發起行作為結算中介,這嚴重影響了村鎮銀行的效率[15]。
4 提升村鎮銀行服務水平的對策建議
4.1 加強政策支持,堅持服務“三農”
基于村鎮銀行功能的特殊性,國家應允許村鎮銀行結合當地資金供求情況、農戶信用情況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選擇合適的存貸款利率,保證村鎮銀行在滿足自身生存的同時也能服務于“三農”,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也可以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
4.2 創新服務方式,加大融資力度
村鎮銀行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開發不同的金融產品,提高整體金融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開辦諸如代客理財、代銷保險、黃金等中間業務,增加盈利能力。人民銀行也要給予村鎮銀行相應的支農再貸款支持,并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稅收方面提供政策優惠等。
4.3 加強信用控制,提升抗風險能力
人民銀行應盡快將村鎮銀行納入征信系統和結算系統,提供必要的征信服務,降低其在貸款過程中的信用風險和貸款成本[16]。村鎮銀行也要加強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加大引導和監管力度,確保村鎮銀行合法、合規、穩健運營。
5 結束語
村鎮銀行是安徽省農村經濟以及三農事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當前安徽省村鎮銀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市場定位不明確、資金來源缺乏保障、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只有解決了當前村鎮銀行存在的不足,才能使其更好地為整個金融市場服務,促進三農事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傳華.村鎮銀行制約因素與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國情國力,2012(5):20-22.
[2]陶勁.新農村建設期待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0,24(5):47-50.
[3]張延良.金融自由化理論演進分析[J].經濟論壇,2004(20):98-99.
[4]何樹紅,張俊杰.新農村建設與村鎮銀行的發展[J].鄉鎮經濟,2008,24(9):19-21, 33.
[5]王志森.我國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作用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6]王曉露,董鵬.山東省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分析[J].時代經貿(中旬刊),2007(S8):193-194.
[7]陳世金,鄧蘭蘭,許文靜.農村金融的供求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6):275.
[8]李升軍.村鎮銀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新選擇[D].長春:吉林大學,2009.
[9]張傳良.我國村鎮銀行金融風險防范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10]田昕彤.村鎮銀行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及其發展前景[J].經濟研究導刊,2014(8):26-27.
[11]溫愛艷.村鎮銀行的支農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2.
[12]鄒子健,修長柏.淺談村鎮銀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沖突[J].經濟師,2014(10):45-45, 47.
[13]張海梅,王利文,王海燕.村鎮銀行發展問題筆談[J].南方經濟,2011(8):75-81.
[14]靜大祝,張國春.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5):44-46.
[15]王廷.我國村鎮銀行發展問題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1.
[16]張寶珠,簡小鷹.我國村鎮銀行與農村合作金融組織[J].財經界:學術,2010(2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