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旋
摘 要:陳介祺的藝術成就集中在金石收藏、考釋和鑒賞,篆刻、書法及工藝美術三個方面,郭沫若稱之為“抵得上一篇《尚書》”,是一代金石書畫大家。他的大量文物和著作,為后人進行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金石學;篆刻;書法;工藝;美術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24-01
陳介祺(1813-1884年),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濰縣(今濰坊)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陳介祺于咸豐四年(1854)辭官歸里后,在濰縣潛心金石文物的收藏、考釋、研究,并以他本人的收藏之豐、鑒賞之精、影響之大而成為晚清時期著名的金石書畫大家。
一、在金石收藏研究方面的成就
明清以來,濰縣地區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產生了許多金石收藏家,陳介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收藏的一大批商周青銅器及秦漢古印名揚天下。其中毛公鼎就是他曾收藏過的一件重器,毛公鼎內壁銘文多達499字,極為罕見,被郭沫若譽為“抵得一部《尚書》”,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陳介祺還收藏有三代及秦漢印7000余方,另有漢代紀年銅鏡、商周古鐘、秦漢刻石,各種古錢、陶、瓷、磚瓦、碑碣、造像、古籍、書畫等精品達萬件以上。陳介祺在金石研究方面的貢獻非常大,其中之一是把古器物的銘文墨拓成冊,留下的手拓銅器、陶、璽、石刻等拓片數以萬計,給后來的古文字研究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二是精于金石文字考證及器物辨偽,并著有多部傳授考釋鑒別技法的書籍。他收藏過的萬余件藏品,無一贗品,可見其功夫之深厚,眼光之卓越。《簠齋金石文考釋》一書對較重要的青銅器均進行了精準的考據和釋讀。對于古陶文字他也情有獨鐘,不僅搜集了很多齊魯古陶,而且隨拓隨釋,或略作題記,為后人深入研究陶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自此,陶文成為與古金文字、古璽印并重的珍貴遺存,列入金石學的一個重要門類。《十鐘山房印舉》這部30卷194冊的皇皇巨著,收印璽10420方,被譽為“印譜之冠,印學之宗”,成為篆刻學家的必備之書。
二、在篆刻書法方面的成就
作為清末諸多篆刻家中別具一格的一位,陳介祺雖不操刀,但著作中很多內容都涉及篆刻創作的理論和具體的技法經驗,非常專業精到。鑄銅印是中國獨有的一門金屬篆刻藝術,在陳介祺精心指導下,濰縣人胥倫成為一位能寫、會刻、善鑄的全才。他制作銅印,往往由陳介祺親自篆寫印文,王石經操刀刻模,胥倫則翻砂鑄造。所鑄之印,頗具秦漢古印璽之風范。
陳介祺的印學思想和篆刻理論,對濰縣篆刻藝術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受其影響,濰縣篆刻藝術代有傳人,出現了一大批篆刻名家,如郭味蕖、徐培基、于希寧、陳君藻、蒯憲等,他們都以古璽風格為主,吸取了古璽秦漢印藝術精華并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在濰縣,陳介祺是繼鄭板橋之后的又一頗具創新性的書法名家。在父親陳官俊的熏陶下,陳介祺書法從顏體入手,早年以小楷聞于時,出入顏柳之間。咸豐二年(1852年)所作小楷《毛公鼎釋文》,字形更為峭拔,帶有魏碑體的筆畫特征。中年后陳介祺酷嗜古文字,從三代金文探討古人用筆之法,拓寬了書法視野,字體逐漸追求古拙與金石韻味。陳介祺晚年汲取金石文字之精華,用墨濃重,行筆沉著,創出了古樸奇穆、清新脫俗的“簠齋金石書體”,并因此而稱譽書壇,為時人所崇。同治元年(1862年),他還將自己數十年學書的經驗,編寫成兩千多字的《習字訣》。《習字訣》對后人習練書法影響甚深。
三、在工藝美術方面的成就
陳介祺在濰縣仿古銅、紅木嵌銀、拓片等工藝美術的傳承、創新方面,也都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
清代中后期,濰縣出現了以陳介祺為代表的一批金石學家。濰縣仿古銅業對陳介祺的“精鑒”多有裨益,而他的“富藏”與學問,又推動了濰縣仿古銅的發展。道、咸年間,濰縣有制作仿古銅作坊十幾家,成了仿古銅器的著名產地。城隍廟中東司銅像重兩千余斤,面目胡須、衣紋手指精巧細致,神威凜凜;陳官俊棺木銅蓋板重兩千余斤,規矩準繩,不差毫厘。建國后濰坊仿古銅制作工藝得到恢復和發展,尤其是上銹工藝,包括出土銹、家藏銹、黑漆銹、鎏金、鎏銀、嵌金銀絲等技法,形成了濰坊仿古銅藝術的獨特風格。而這一切,究其根源,與陳介祺在工藝美術方面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在陳介祺幫助下,清道光年間銅匠藝人姚學乾汲取了古代青銅器鑲嵌工藝的精華,試著用硬質紅木,制成毛坯,在木制器具上鑲嵌金銀絲,形成花紋、圖飾,然后上漆、磨光、擦亮,仿制出嵌有金、銀絲的制品,開創了濰縣在紅木漆器上鑲嵌的新紀元。
陳介祺還對濰縣的拓片藝術影響極大。他在《陳簠齋筆記》、《簋齋傳古別錄》中都對拓片工藝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陳家的立體拓法被譽為“天下第一拓”。針對泥封陶制品拓印易損的特點,在傳統墨拓技藝的基礎上,他又創新了“畫拓”和“形拓”這兩個獨有的門類。清同治年間,照相術傳入中國,他又提出了“作圖用洋照”的構思。陳介祺的傳拓技藝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葉昌熾在《語石》中說“濰縣陳簠齋前輩拓法為古今第一”。
作為晚清金石書畫大家和濰坊歷史文化名人,陳介祺把畢生的精力都傾注于金石的收藏、鑒賞、創作與研究,在史學界、考古界、金石學界、書法界、收藏界等具有極高地位,他為研究整理和傳播金石書畫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公推為十九世紀以來一位金石學大師。
參考文獻:
[1]濰坊新聞網.陳介祺歸里三十年[Z].濰坊報業集團,2016-09-18.
[2]孫國強.陳介棋的金石學成就和歷史地位[J].濰坊學院學報,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