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林曉峰+張濤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鼓勵跨單位聯合‘雙創,對內培育創客團隊和創客空間,工程師和工人能根據自己的創意改造生產線和產品;對外打造服務全社會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全產業鏈“雙創”平臺,創客們可以通過入股、技術加盟等,找到主人翁的感覺。他們很有眼光。”在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中外創客領袖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給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雙創”工作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在“雙創”熱潮中,航天科工深入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結合自身實際改革和完善企業運行體制機制,開創了以專有云眾創空間為平臺、以“在崗創新、在職創業”機制建設為保障的內部專有云“雙創”工作模式;積極發揮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作用,依托航天云網帶動社會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云雙創”的示范引領效應越發彰顯。
激發內部“雙創” 活力
航天科工傳統上所屬各個系統級單位較為獨立封閉,為了保障科研生產任務完成,都追求專業能力的內部閉合和設備設施條件的自我完善,出現了重復投資、資源使用效率不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提升不足、發展出路嚴重塞車等現實問題。
為此,航天科工于2014年啟動論證并著手建設“航天科工協同制造共享平臺”,即專有云平臺。以此為基礎,開展了線上服務、線下輔導、融資、產業化和企業化“一條龍”運行機制的探索和實踐工作,開創了以專有云眾創空間為平臺、以“在崗創新、在職創業”機制建設為保障的內部專有云“雙創”工作模式。通過平臺的建設和運用,強化線上線下業務的協同,促進集團內部資源共享化、需求公開化、交易透明化、運行模式數字化、制造能力協同化。
可以說,專有云平臺的打造,是航天科工內部體制機制創新的重大舉措。通過互聯網手段整合分散在各地所屬各院所的各類生產要素和資源能力,通過打造準市場化競爭環境,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集團內共享,激活企業內部各單位、團隊、個人的創新潛能和創造熱情,全面、系統、有序地推進專有云“雙創”工作開展。
目前,航天科工所屬全級次600余家企事業單位均已在專有云平臺注冊上線,專有云上活躍著2000余個“航天創客”團隊,包括前沿基礎探索項目團隊100余個、裝備研制生產技術應用創新型團隊1600余個、軍民融合創新創業團隊300余個,“雙創”項目攻關及成果轉化率超過40%。
“在未開展內部‘雙創活動之前,一些新來不久的碩士、博士選擇離職到社會上創業。航天科工制定的‘在崗創新,在職創業配套政策,滿足了這些青年科技精英們的心愿。”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說。內部“雙創”既穩固了大系統工程研發骨干隊伍,又培育了一批專業技術潛在突破點,還滿足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心愿。
此外,航天科工遵循“制度化管理、程序化運行、特殊問題特殊處理”的原則,研究制定了在集團內部推進“雙創”的15項支持措施,目前已經重點推進實施了18個“創新重點項目”,并設立了19個“三創新特區”,對創新方向明確的所屬單位進行精準的“點穴式”支持。
帶動社會積聚創新動力
航天科工在內部“雙創”蓬勃開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完善企業運行機制,聚焦“互聯網+智能制造”領域,構建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社會“雙創”生態系統,努力將航天科工社會化“雙創”打造成為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和影響力的國家“雙創”新高地。
2015年6月,航天科工傾力打造的入列世界第一批、中國第一家工業互聯網平臺——航天云網正式上線。“利用航天云網眾創空間,既打通航天科工與社會資源乃至國際資源的對接通道,又開辟社會力量乃至國際力量‘雙創的廣闊空間。”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這樣闡述建設航天云網的初衷。
航天云網公有云平臺面向社會吸引有一定技術能力或特色的自主創業團隊,從融資服務、招聘服務、辦公場地、日常運營、政府資源、技術服務、創業咨詢、網絡推廣、IT服務及創業網校等方面,為創業企業或團隊初期面臨的“找資金、找人才、找場地、找后勤、找政府扶持、找技術、制定企業戰略、找營銷推廣、找IT工具、找創業知識”關鍵需求提供模塊化服務。
“在國內做‘雙創有喜有憂,喜的是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憂的是對中國的產業還缺乏深入了解。”在航天科工此前舉辦的外部“雙創”企業代表座談會上,創客們紛紛表示,航天云網依托航天科工這樣的高科技制造企業,讓他們看到了順利實現產品產業化的機會。
截至目前,航天云網平臺注冊用戶超過61萬家,90%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航天科工已向注冊企業開放上百款大型高端軟件、3000余項設施設備及數萬項技術標準、知識產權和專家庫等資源。2016年發布協作采購需求超過1000億元,成交300余億元。正在幫扶的外部“雙創”項目超2000個,主要以“互聯網+智能制造”領域為主,涉及工業制造、機器人、無人機、智能交通、電子芯片、基礎材料、醫療健康、能源材料、環境監測、智能家居、金融服務等十多個門類。
航天科工還依托云網平臺,在國內成功建設中央企業“雙創”平臺、貴州工業云平臺、江西康居網和中國中鐵青年創新創意大賽平臺等,通過中央企業青年創新獎的評選,引領和帶動中央企業500萬青年運用航天云網開展“雙創”。
國際上,貫徹落實國家“走出去”及“一帶一路”戰略部署,開展了航天云網國際云——國際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首期開通了英語、俄語和波斯語平臺,合作推動了與瑞典、德國、盧森堡等4個國際“雙創”合作項目。
在線下,航天科工建設的“北京雍和航星園”主攻創新孵化器和線下眾創空間,以“龍頭+中小”產業生態為目標,為入園企業提供“場地空間+服務平臺+資本支持”,目前入園企業超過120家,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近30家,擁有一批行業領先微小企業。航天科工建設的“南京1865創意產業園”,吸引80余家文化企業、大師工作室等進駐,致力于打造“藝術品、藝術家、藝術與生活”三位一體的高端文化創新創意街區。同時,已經開始運行的“南昌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已引入首批34個輔導團隊,包括3個院士工作室,1個博士后工作室,200人的專家智庫。2016年,各線下基地吸引的外部企業創造產值超過400億元。
“我們國家不缺人、不缺錢、不缺能力,最缺的就是原始創新和顛覆創新,”高紅衛董事長強調,“希望通過航天科工引領和帶動全國創客們能夠一起搞好創新,促進社會性‘雙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