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婕
摘 要:歐陽修詩云:“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情?!薄白袭T”即紫砂壺。鄭板橋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毙⌒〉淖仙皦?,已經脫離茶成為另一個文化符號。
關鍵詞:紫砂壺;詩意;文人雅士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36-01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的飲茶器具,早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便有所記載。紫砂壺的文化源于茶道,追求淡泊質樸、沉靜于心。在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里作為載體的紫砂壺,逐漸地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追求古樸雅趣,為諸多有識之士所追捧。
茶與詩的結緣,一個深層的緣由是“詩清只為飲茶多?!毙飙^此句道出了古今多少詩人的共同感受。宋朝王十朋說:“搜我枯腸欠詩卷,飲君清德賴詩情?!痹娙硕嗍炔瑁且驗椴枘艽僭娗椤G宕~人吳蘋香則說茶本來就是“詩料”:“臨水卷書帷,隔竹支茶灶。幽綠一壺寒,添入詩人料。”清代著名詩人阮元則說:“寄語當年湯玉茗,我來也愿種茶田?!备鞋F代詩人唐韜醉情于西湖山水和龍井茶香,喟然嘆曰:“如此湖山歸得去,詩人不作作茶農?!辈?,竟然令詩人們如此傾倒。壺為茶盛,產于陶都宜興的紫砂壺不僅精巧典雅,而且講究在茶壺上題刻詩文繪畫,濃縮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使茶具增添了傳世價值。
紫砂壺自誕生之日起,便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紫砂壺文雅質樸的性格,符合他們在美學上追求幽雅情趣的理想.而文人古雅精致的品位,又促使紫砂壺藝向著更高的水平發展,文人的詩文、書法、篆刻等藝術已悄無聲息地融入了紫砂壺藝中。明天啟年間,陳用卿在紫砂壺上鐫刻了“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的佳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自制一紫砂壺,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盆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庇谥C趣之余,譏刺那些不學無術的庸俗之輩。
文人酷愛紫砂壺,不僅是因為紫砂壺具有諸多泡茶的優點,紫砂壺為品位高的使用所實用,而且壺上的名家書畫鐫刻、金石氣十足的詩詞文字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換句話說,紫砂壺集書畫、文學、雕刻、手工藝制作等等藝術形式于一體,是有生命、有靈性的藝術品。一方面得益于宜興優質的紫砂陶土,顏色古樸;另一方面依附于藝術家的修養與做人涵養之真氣,造型優美。因此,在傳統藝術園地里,人們尤其感受到了紫砂壺的趣,并被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感染。
歷代都有文人親自參與紫砂壺的設計, 融入許多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于是涌現了不少紫砂珍器。尤其是中國山水畫移入壺器,成為中國式茶壺的重要特征。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 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山水畫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再沒有哪一種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中國人以更多的情感。
以民國期間趙松亭與談泉明二位名家合作的“鐘式紫砂壺”為例,一面刻繪山水畫,一面則雕刻著“和風如月之清菉”與山水刻繪相呼應。聽著遠處深山古寺的鐘鳴,渾厚清冽、悠遠有韻,合著古琴清幽淡遠之江南琴韻,這個時候你忙也好、靜也好,懷著一顆茶客心,品茗間和清風做伴,與皓月對飲,嫻淡如茶,風清如月,那么所有的焦慮煩躁也就隨著鐘鳴飄散出去了。隨著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伴隨著紫砂藝術不斷地深化與發展,人的心境也就更加舒坦,此中詩意也就更加濃了。當今的古鐘雖然已經寥寥無幾,且很少見到。 看到“鐘式紫砂壺”又似乎撥動了人們沉睡已久的記憶,那響徹幾千年的聲音又仿佛在人們的耳邊回響了。人們將會不斷地從沉沉的鐘聲中受到啟迪和昭示,想到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不該做些什么,從而不斷地純潔自己的心靈,感受詩意紫砂壺的那一片寧靜與啟迪。
詩文紫砂壺大都具有“壺中有詩,詩中有意”的特征,以民國時期的“木瓜山水詩文紫砂壺”為例,此壺的題刻詩文“詩清只為飲茶多”道出了茶與詩的結緣,也道出了紫砂壺款式繁富的意義。詩文“詩清只為飲茶多”語出南宋詩人徐璣《贈徐照》,頗為詩人和茶人們所喜愛,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詩因茶而清,茶有詩而雅。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凡品茗者都知道:好茶都源自云霧繚繞的靈山妙峰,那茶樹以其清靈之枝,蘊天地之精玄,秉曠野之華脈,受清風明月之靈性,浸山嵐朝露之潤澤,其葉必具超凡脫俗之雋秀。故文人喜歡以茶消閑、以茶增趣,也體味了靈山妙峰的神仙境界。飲茶也可以助詩興,和飲酒不同的是:飲茶能使人滌除煩惱,遠離紅塵;修身養性,超然物外。在茶香的滋潤中,詩人能讓茶香和墨韻同進心靈肺腑,那真是意愜更神爽,詩人筆下的詩文也就升堂入室,步入了心靈自潔的最高境界。
紫砂泥是石中之泥,紫砂壺洋溢著泥土的芳香。她自然、質樸,又集繪畫、書法等藝術于一體。從那一幅幅清淡疏雅的水墨寫意畫,一幅幅肆意書寫的詩句中,我漸漸感受到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情畫意壺韻。此后,我竟也開始迷戀那古拙莊重、質樸渾厚的紫砂壺。一把好壺,總使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耙槐遘?,可沁心脾”,悠悠人生,盡在紫砂壺中……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辛曉玲.論意境與意象之區別[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