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戰略方向越來越明確,市場增幅越來越回落,新能源車發展注定不會是坦途。
在今年的2017年上海國際車展上,新能源汽車依然是一大賣點。在此次車展上展示的1400輛車中,新能源車就達到了159輛,占比已經超過10%。給人的感覺是,新能源車依然在升溫。那么,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真的是坦途一條嗎?
4月20日,一場由蓋世汽車舉辦的主題為“技術驅動汽車未來”的第九屆全球汽車產業峰會在上海舉行,《汽車觀察》雜志記者就上述相關問題與部分與會專家進行了交流,透過這些專家的觀點,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
對于汽車行業的整體發展狀況,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介紹道,繼去年我國汽車產銷高速增長后,今年第一季度乘用車和商用車又分別完成了713萬輛和700萬輛的銷量目標,實現了8%和7%的增速。整體來看,中國汽車市場整體仍然處于平穩發展的趨勢。
根據中汽協預測,2017年國內汽車將實現5%的增速,全年銷量將達到2940萬輛。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副總經理周舟認為,“對于這么一個龐大的產業數字,如何實現節能減排是每一個汽車從業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想要大力發展節能汽車,那么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就是未來整個汽車行業發展的主題。”
事實上,在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售50.7萬輛,同比增長53%。而剛剛中汽協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4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穩步上升,產銷分別完成37306輛和34361輛,同比分別增長19.0%和7.9%。綜合今年1-4月數據,新能源汽車生產95856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4%。
無疑,政策退坡也好,剛性需求提前釋放也好,新能源車在戰略層面的熱度并不能掩蓋其在市場上的不確定性。
“三包”問題漸顯
除了市場增長的憂慮,業內人士還擔心另一個問題:隨著新能源汽車向更大范圍的推廣,其相應的質量“三包”服務仍處在缺位狀態。
在傳統汽車的“三包”規定中,涉及“三包”的主要零部件是發動機、變速箱等,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變成了電池、電機和電控。在傳統汽車的“三包”規定中又沒有涉及,這樣,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不斷增加,消費者和車企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就不可避免。
有公開資料顯示,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目前投訴的主要問題是續駛里程不達標,以及電池和電控系統的質量問題。如部分消費者表示,一些車企宣稱續駛里程100公里,實際能跑80公里就不錯了,遇到冬天氣溫低時,續駛里程更是明顯縮減;還有消費者反映,車輛停駛時會無故掉電,停放個三五天,整個車就沒電了;還有無法充電、沒充滿電就自動停止充電等等。出現上述問題后,消費者很難用現有傳統汽車“三包”規定中的部分退換車條款解決自身問題。
不僅是消費者,很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也表示,由于缺乏全國統一的“三包”政策,消費者可能提出的“三包”要求也是他們的心頭之痛。目前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是各地對新能源汽車“三包”承諾的質保期的期限要遠高于傳統汽車的有效期,而新能源汽車又普遍存在實際行駛里程較少問題,一旦消費者提出退、換車要求,按照傳統汽車“三包”規定的補償費用計算,對企業來講將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政府和企業如何合力前行?
對于上述問題,周舟指出,應該從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合力來解決。對于企業來說,要從技術上提高產品的自主研發能力,以減少產品的質量問題;對于政府層面來說,需要研究制定可持續的政策。
師建華指出,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間不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型企業,跨界的協同、資源共享、深度擁抱、精誠合作至關重要,要建立從整車到關鍵零部件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自主研發能力,尤其是在新技術創新驅動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滿足產品低碳化的研發體系。“只有將行業間的傳統與變革進行融合,方能促進整個行業的協同發展。”師建華說道。
據記者了解,一些機構已經開始采取行動。比如目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在相關院所相繼成立了專門的新能源汽車政策、標準、研發、檢測等業務部門,抓緊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另外,在近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也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缺陷產品管理中心要求,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和論證工作,正在抓緊完善汽車“三包”中新能源汽車相關規定。
對此,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執行副總裁鄭顯聰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各企業協同合作,如果能夠把相關技術做得更好,相信我們的汽車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會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