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靜++吳霞
摘 要: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舞蹈的發展也歷經了興旺衰竭而又曲折發達的滄桑巨變。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星羅棋布般遍及神州華夏,滲透到每個角落,伴隨著各個時期,成為一種文明,一種記載,一種光輝而使世人矚目。
關鍵詞:廣場健身舞;精神文明建設;推廣普及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06-01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創建需要,群眾文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壯大,特別是廣場健身舞——這一新興舞蹈項目更是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普及,健康發展,觸及到城鎮街道,推廣到千家萬戶,猶如群文百花園中的朵朵小花盛開怒放,爭艷斗芳。
一、廣場健身舞象征著和諧、促進著友誼、推動著發展
廣場健身舞的蓬勃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經濟的發展,更是建立人與人之間友好關系的橋梁,是優化社會風氣的重要藝術形式。君不見,以往的吵嘴斗氣現象被幫教互學的音樂氛圍沖淡了,昔日的酗酒賭博場面被熱鬧喜慶的舞蹈訓練取代了,常見的勾心斗角思想被你追我趕的爭先意識化解了。如今的城市里可謂是:處處聞歌聲、時時見舞姿、迎著朝霞起舞、伴著夕陽歡笑。
同時,廣場健身舞的開展也推動著舞蹈事業的發展。她使舞蹈在創作題材、表現手法、動作語匯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與延伸,使其逐漸成為舞蹈藝術的一個分支,從而更加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內容和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存空間和群眾基礎。
筆者曾多次參加廣場健身舞大賽或表演,通過學習、交流和賽前輔導,認識了不少當代有思想、有創意、有經驗的編導。他們過去大多曾在專業文藝團體長年從事舞蹈編排及表演工作,有著豐富的創作與表演實踐經驗。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廣場健身舞不但給予了他們充分發揮創作的空間和更好施展肢體語言的平臺,同時更讓這些原來從事西洋舞蹈或民族舞蹈的藝術家們為廣場健身舞蹈這一過去難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量體裁衣、量身定制,從而使之煥發出了嶄新的魅力、展現出絢麗的色彩。
二、廣場健身舞好在普及、重在參與、貴在堅持
目前,廣場健身舞在城市中非常流行,普及率很高。因為她不受人數、年齡、舞臺、燈光、音響甚至場地環境的限制和影響。三五成群、數人一堆乃至幾十上百人都能跳。常常是市民廣場、街心花園、商場門前或小區空地上,一臺CD機兩只小音箱,幾盞路燈下一個教練員,邊示范動作邊喊著節拍,大家手舞足蹈、樂此不疲,可謂教的認真學的刻苦,倒也不失為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
有人認為,閑來無事跳跳舞唱唱歌倒也不錯,只是開始三天熱,時間一長就沒興趣了,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學習廣場健身舞不僅要提倡重在參與,更要強調貴在堅持。一支舞蹈是需要經過幾十次的反復練習并與隊友密切配合、相互磨合方能達到一定水準的。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鑼齊鼓不齊、明天缺東后天少西,不僅水平達不到一致,動作練不到整齊,影響整個團隊進步,對個人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提升舞技、強身健體同樣也是均無益處和幫助的。
要鼓勵更多的群眾參與廣場健身舞活動,更快更好地推進基層廣場健身舞的普及與提高,就應該著眼于以點帶面,以小促全。首先是要積極組織和廣泛發動,認真從基層單位選出一批優秀的舞蹈骨干,使其成為廣場健身舞訓練的排頭兵和領頭羊。然后鼓勵并選派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多去參加一些專業的廣場健身舞培訓。學成回來后,再抽出一定的時間,深入到各個團隊進行業務示范和推廣。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出大批的群文小教員,使他們在廣場健身舞的普及和比賽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三、廣場健身舞編排要創新、水平要提高、交流要經常
比賽也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在輔導基層舞蹈團隊過程的同時,群文小教員還應該利用各種機會虛心向專家請教,不僅要請專業舞蹈老師來授課,訓練間隙還應多與隊員們滾在一塊,打成一片,相互交流,探討每一個動作,完善每一處細節,而且回到家也要對著鏡子勤找感覺、多聽音樂、新編動作,力求在編排策劃和音樂選擇中有創新、求突破。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使廣場健身舞的整體編創與表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個人的創作水準及欣賞能力也將會有質的改變和突破。
另外,筆者感受最深刻的還有一點是:在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覺享受之時,廣場健身舞愛好者們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也使人感動,讓人敬佩,令人難忘。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喜愛和參加廣場健身舞訓練的人群里,有很多是超過50歲年齡的退休老人,甚至有的已高達70高齡。但是她們用以舞會友的心情,用以練養身的心態,用以苦為樂的心胸,笑對著一次次的揮舞、默練著一遍遍的轉動、輕甩著一身的汗水,非??炭?、認真、忘我的排練著,最終驕傲與成功,為廣場健身舞增了色,也為廣大舞友樹立了榜樣。
最后需要強調一下,廣場健身舞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基層、來源于群眾。我們一定要精心培育、細心呵護、用心扶持這項新興舞蹈藝術,使之取之于民、還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地讓廣大老百姓喜歡和接受,更快地在市民大眾中得到普及并提高。
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努力實現復興中華的偉大夢想,不僅是我們每一個文藝工作者所追求和期盼的夢想與希望,更是全體華夏兒女為之奮斗和承載的目標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