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提出高職學校工業文化融于校園文化,深化高職學生校園第二課堂的內涵,從而為職業素養的養成提供大的宏觀環境和豐富內容。在此基礎上,對職業素養與校園文化的融合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職業素養 校園文化
隨著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觀念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普以及固化,各高職院校在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做足了功夫,高職畢業生專業技能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但高職院校的特色與競爭力的體現是多方面的。
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調查發現,用人單位最看重大學生的素質中前5個指標分別是:①專業知識與技藝;②敬業精神;③學習意愿高;④可塑性強;⑤溝通協調能力;⑥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第二位的“敬業精神”被用人單位視為大學生最欠缺的首位要素[1]。而敬業精神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要素。
在未來各高職院校的競爭不僅僅是學生專業技能的競爭,更重要的是職業素養的競爭。校園畢竟不等同于社會,學生的定位和角色也不能等同于專業崗位,所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除了在實習實訓崗位上的浸染外,更多的不可避免的會與校園文化發生交集,也就是說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過程離不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邏輯起點。
一、幾個要說明的概念和問題
本文所說的“新時期”是指職業院校把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局限于以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萌芽期或初期。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人在從業過程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勞動者在職業生涯中表現并發揮作用的相關品質,是人們從事某種工作 專門業務或完成特定職責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總和[2]。
校園文化在本文中所指的是與職業素養相關聯的,有別于本科或其他層次高等教育的,高職校園教學之外的內在的以校園空間為載體的一種內涵。
二、職業素養與校園文化在高職院校融合的必然性分析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離不開校園文化
目前眾多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將重心傾向于企業實習實訓,傾向于技能大賽,學生的企業實習和參加技能大賽的時間較之以往大大增加。但短暫的實習實訓和技能大賽無法也不可能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養成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是學生在校園這個空間載體中,在學習專業技能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而形成的。學生的天職是學習,校園是高職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的第二課堂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平臺。因此,校園文化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關鍵“環境”。
(二)高職校園文化獨特性的展現離不開職業素養的養成
校園文化是高職區別于本科教育的重要層次,也是高職院校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而高職校園文化與本科層次學校校園文化的不同在于工業文化在高職校園的浸染與融合,這一點是本科院校所沒有的,也就注定了高職校園文化的獨特性。反之,這種獨特校園文化的彰顯離不開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載體,即高職學生的第二課堂。
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沖突分析
傳統校園文化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一定意義上是學生通識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隨著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的進步和辦學水平的提升,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漸漸地融入了工業文化的內容,這從根本上說是賦予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內涵,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所依賴的校園文化內涵發生變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環境與職業素養養成的本質訴求在形式上產生沖突,在具體操作上勢必要做出改變。
這種沖突要求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大環境做出改變,即在校園文化上做文章,高職校園的校園文化如果還拘泥于與其他層次院校相同或相似的做法,那么高職學校的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就會不順利,甚或不能開展,而這種校園文化建設中心的改變必須與高職辦學本質相適應,與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有幫助,換一種說法就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過程必須與高職的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相和諧發展。
四、職業院校中職業素養養成與校園文化融合探析
(一)工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工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契合是地方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體現,讓工業文化走進校園,實現專業與產業的結合、企業實踐文化與學校實踐實訓的結合、企業文化與課堂的結合,是地方高職院校辦學的終極訴求。工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主要體現在產業文化與職教專業相融合,實踐文化與職教實訓相結合等[3]。為地方產業服務的屬性決定了產業文化與高職院校專業文化的融合,產業的技能屬性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訓文化與實踐文化的融合。工業文化相溶于高職校園文化的關鍵是載體,即專業的設置、教學模式的改革、課程的重構等各個方面。
(二)工業文化要素融合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過程
工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除了具備有效科學的載體之外,高職校園第二課堂也是其進一步有效融合的關鍵平臺,同時這一過程也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過程。校園第二課堂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必不可少的載體,這個過程同時也是高職校園文化體現特色的關鍵,工業文化的切入同時也為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提供了養分和素材,充實了其內容,更重要的是恰當與高職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相契合。
(三)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在這一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分析
工業文化通過校園文化這個載體完全地融入到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過程,是高職院校凸顯特色,取得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行業企業、學校與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也必須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行業企業可以利用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不同方式,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將工業文化帶入學校。學校在鼓勵學生更多的接觸社會和行業的同時,努力的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增加新的內容,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可以通過“掛職”等方式主動地將行業企業文化帶入課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最后,社會要為高職學生真正職業素養的養成提供良好的大環境,出臺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行業企業與校園的“零距離”接觸,使二者的文化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從而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提供便利。
(四)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專業技能提升的導向作用分析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是建立在專業技能提升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專業技能的提升,那么就談不上真正的職業素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目前階段,專業技能的導向作用要更加強一些,總是優先于職業素養的養成,因為職業素養的養成過程是隱性的,是長時間的,而專業技能的提升是顯性的,是通過短暫的時間可以看到成效的。因此,各高職院校在推動學生融入行業企業的同時,切不可忽視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不能舍本逐末。
五、總結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在新的校企合作理念指引下,越來越受到高職學校的關注,職業素養的養成離不開高職校園這一載體和平臺,高職學生的第二課堂是校園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有效途徑。通過高職學生的第二課堂以及專業技能水平提升的過程,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校園文化相融通,從客觀上創造了高職學校不同于其他層次學校的獨特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偉.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0(20).
[2]王紅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與校園文化建設策略淺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
[3]王藝翔.工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結合對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研究的啟示[J].成都職業學院學報,2013(1).
作者簡介
孫娟(1978.11),女,中共黨員,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分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