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摘 要:木拱橋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種類,其傳統營造技藝被橋梁學術界稱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是中國橋梁建筑技術的“活化石”。體現了中國古代橋梁工程技術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是中國古代工匠留給世界的重要人類遺產。木拱橋技藝營造方式不僅延續著中國大木作之傳統,也是維系文化認同和民族感情的紐帶。
關鍵詞: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迫切性;傳承方式;續存環境;文化生態
中圖分類號:U448.22;K87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46-02
一、前言
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橋梁史上,它與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的廣濟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其它三座古橋至今仍存留于世,而汴水虹橋卻只留在畫中。
宋以后,虹橋一度在中原大地神秘消失,其營造技藝也一直被認為隨虹橋的消失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直至20世紀70年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大量留存于閩東北、浙西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這種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結構。閩東北、浙西南山區,被稱為中國橋梁史上的“侏羅紀公園”。木拱橋營造存世技藝也得以發現,橋梁學術界稱之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是中國橋梁建筑技術的“活化石”。
二、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保護的重要意義
木拱廊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偉大奇跡,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顯示了中國古代橋梁工程技術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是中國古代工匠留給世界人民的珍貴物質和文化財富,是山地人居歷史傳承的重要人類遺產。茅以升先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木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包含“營”(設計)和“造”(建造)兩重含義,以傳承人對自然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為基礎,因地制宜、因材施用。木拱橋從動工興建到完工的整個過程,還涉及一系列和建造相關的儀式、禁忌和習俗,譬如:擇日起工、南山伐梁、置辦喜梁、祭河動工、豎柱福禮、上梁喝彩、取幣賞眾、踏橋開走、上喜梁福禮、完橋慶賀、安置神龕等民俗活動。木拱橋這種營造方式不僅延續著中國大木作之傳統,也是維系文化認同和民族感情的紐帶。
三、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保護的迫切性
隨著現代建橋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嚴重地威脅到了傳統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首先表現在木結構的木拱橋不能通行載重車輛,根本無法適應現代交通需求;其次建造木拱橋的大型木料缺乏,使造橋變得更難。一方面村民改變交通功能要拆橋,修公路建電站要拆橋,人為不慎要燒毀橋,使得木拱廊橋遺存數量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通常在家族內部口傳心授,掌握造橋技藝的木匠數量稀少。大部分木匠轉行生疏了其技能,工匠的生老病死帶走了其技能,授傳的徒弟無法以此為生放棄了其技能,學習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者奇缺,傳承鏈條幾近斷裂。
據相關調查,從1949年到2000年的五十年間,浙江、福建兩省因自然與人為原因損毀的木拱橋超過現存100座的總量。現存木拱橋大部分分布在溫州市、麗水市、寧德市境內,僅78座,多位于偏僻且不通公路的山芡。造橋工匠也基本上集中在這里,不足20余人。現存世曾獨立主持建造木拱橋的主墨工匠大多年事已高,泰順縣的董直機師傅89歲,壽寧縣的鄭多金師傅87歲,屏南縣的黃春財師傅也已82多歲高齡。隨著時光流逝,主墨工匠相繼去世,這一傳統營造技藝瀕危。
2009年9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官網的專頁中對其如此評價:
“木拱橋發現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營造這些橋梁的傳統設計與實踐,融合了木材的應用、傳統建筑工具、技藝、核心編梁技術和榫卯接合,以及一個有經驗的工匠對不同環境和必要結構力學的了解,作為這項傳統技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們的聚會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進行信息交流、娛樂、神俗信仰、深化人際關系、深化文化認同的重要聚會場所。這種由中國傳統木拱橋創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鼓勵人與人之間交流、理解與尊重的環境。這種傳統的衰落緣于最近幾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減少和現有建筑空間的不足,這些原因結合起來,威脅到了這項技藝的傳承與生存。”
四、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保護存在問題及思考
木拱橋梁是傳承人營造技藝的實踐產物,是其建造理念的表達與外化。橋損毀可以再造,而營造技藝失傳則意味著一種文化傳統的消逝。因此,運用科學合理的保護理念和針對性的保護原則保護其核心價值尤為重要。
近多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雖取得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成果,但由于種種原因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技藝傳承缺乏系統整理和理論提升
歷史以來,士匠分途,重士輕匠,工匠社會地位較低,這也是古代科技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造橋工匠大多來自民間草根,往往很少受到正規系統的教育,文化程度相對不高,造橋技藝常被掌握文字書寫的文人所輕視,幾乎沒有留下什么營造技藝方面的傳世著作及文獻。民間工匠對營造技藝的認知和掌握主要是靠長期的實踐摸索和經驗積累,對營造技藝的認知和掌握是經驗性的,技藝僅僅反映經驗的原生狀態,造橋多無圖紙文字,師徒憑匠諺口訣進行施工,對技藝往往“知其然”,欠缺“所以然”,難以對造橋技藝的實踐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也缺乏系統整理和理論提升。
造橋實踐是營造理論的來源和基礎,但實踐者對原理的研究相對薄弱,難以形成知識體系。研究者又缺少實踐經驗的支撐,難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要提升木拱橋營造技藝的核心價值和傳承水平,必須重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提高傳承人的科學文化系統理論知識理論素質,實現理論研究和實踐統一并指導實踐為最終目的。譬如,在傳承保護上除了建造技藝傳習(展示)館外,還應設立木拱橋傳統技藝研修基地(或中心),提供全面系統連續的研究平臺。研究來自橋匠口傳心授的一些的匠諺口訣,造橋術語概念等。因其多為晦澀陌生方言,較少通行使用,需要研究者進行適當詮釋和語體轉換,使之能為公眾理解和接受。從造橋實踐中加強傳統營造工藝的理論研究和提升,建立科學系統的保護研究體系,并指導保護設計和施工,進一步提高造橋科技含量和建造水準。
(二)傳承方式單一,行業引力不足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千年以來其傳承方式大多秉承口傳心授、家族傳承的特點。在造橋實踐中,造橋師傅按照嚴格的工藝流程,通過個人示范和口頭傳授將技藝傳授給學徒或是作為家族手藝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一位師傅收徒人數不多,傳播能力有限,這種師徒授受方式,其整體的傳承力量仍然薄弱。造橋學藝耗時費力,一位學徒需跟隨師傅多年學藝和長期實踐才能掌握其全部建造技能獨立主墨。隨著社會發展,參與造橋數量機會不多,傳統造橋營造方式也較為艱辛,普通工匠的收入待遇不高,后繼從業者的積極性不高。在后繼乏人的情況下,老藝人的離世可能導致某些技藝失傳。
因此,培育和發展木拱橋營造技藝后繼人才為當務之急。應大力提高該技藝的社會影響力以及行業吸引力,才能廣泛吸收和接納人才。傳承保護中心應設立研修中心加強培訓和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個人和營造單位資質及人才的培訓機制制度。擴大傳承人群基數,有利于發掘該項目統合人才,為培養和選拔該技藝專業人才創造條件,提高傳承水平。
(三)賴以存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脆弱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不是孤立存在的,對還涉及到其共生或相關遺產的保護,如,建造過程的選址,布局,設計,營造習俗,行業制度以及與其共生共存的文化生態等。從人類學角度,我們可以透過營造技藝和相關活動窺探社會關系,代代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文化意涵等。它們是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與營造息息相關構成不可或缺的整體。農耕時代,農村是基本的社會單元,技藝植根于這方土壤。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傳統營造技藝賴以存續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基礎變得十分脆弱。木拱橋功能與現代交通需求不相匹配,建橋材料大木頭的減少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造橋數量急劇下降,其整體續存空間不斷萎縮。
由于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本身的脆弱性,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文化生態環境不斷發生巨大變化。基于整體保護的理念,因此,必須建立生態和文化補償機制,保護良好的生態和文化環境氛圍,拓展其續存的空間等。在現代化的大環境下如何整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四)保護單位分散,各自開展,無法形成合力
整體保護木拱橋傳統文化生態是個系統工程,由于各地發展狀況不一、認識不一、協調不一、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有的各自開展,無法形成合力。同一個地方,相關的管理部門也存在多頭規劃,條塊分割現象,缺乏溝通協調,互不通氣,導致保護工作低效、重復、資源配置碎片化。
各地應當根據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需要,建立多方參與的保護機制,如成立了“世遺保護領導小組”,“世遺保護工作中心”,制定該項目的保護規劃和具體的實施辦法,形成相關的法規保護體系,使保護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管理體制方面,確認項目保護單位和責任主體,明確了相關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落實保障措施。建立由保護機構和社區民眾共同參與的保護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規劃、文物、環保、交通、水利、旅游等各相關部門建立科學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探索保護存在問題,避免多頭規劃,條塊分割局面;完善和協調各方面權利和義務,打破部門壁壘和利益紛爭,共同分享遺產保護成果。
(五)保護資金不足,投入形式單一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保護重要的是需要拓展營造空間。開展造橋實踐活動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傳承中實踐,在實踐中傳承,技藝的傳承最終要通過實踐來實現。建造木拱橋梁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單一靠政府保護經費和地方財力的投入遠遠不足。
因此,應創新工作思路,拓寬籌資渠道。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籌資”投入機制。如,利用民間力量向社會募集保護資金,成立“世遺保護基金會”,動員、鼓勵、吸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金以多種形式參與木拱橋保護開發和利用,拓展營造空間,為可持續發展作積極有益的探索,開創保護新局面。
五、結語
在一個村落或社區,木拱廊橋除了具有連接兩岸的交通功能, 還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特征。
首先,它的建造遵循風水堪輿之學,和當地村落地理環境構成相互協調;
其次,它還是眾多村民精神信仰的重要依托。
廊橋與村落構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景致,不僅喚起人們美好的遐想與生動的意象,還牽絆著多少遠方游子無限的鄉愁。挖掘、搶救、保護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不僅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及世界木構建筑營造史,還對傳承中華民族文明,保護維修國家重點文物、建設“美麗鄉村”實現“中國夢”都將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