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妙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會出現教育內容單一、枯燥,教育方式千篇一律的問題。網絡時代的到來,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間、空間距離,交流也日益方便、密切。同時,它也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并剖析了所帶來的挑戰,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對策
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以博客、即時通訊工具為主要標志的新媒體技術給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工作對象、工作者受到了沖擊;另一方面,又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本文以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切入點進行研究,以有效解決當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的問題,從而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更好地指導實踐。
一、網絡的基本概述
(一)網絡的內涵
盡管學者們對網絡定義的看法各執己見,但目前學術界比較權威的說法認為網絡是依托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以實現資源共享的虛擬世界,這是人類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是人類身體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質的發展。這充分說明了網絡對于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學習和人類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將網絡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更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二)網絡的特征
1、具有同步性和交互性
在傳統媒體影響下,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只是單向地傳播信息且這些信息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在當今網絡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不再是單向傳播,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很難確定,且兩者身份可以同步進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看到了網絡具有這一特征,便利用手機即時通訊工具、QQ、We Chat、微博、BBS或論壇等聊天軟件主動參與到受教育者的生活圈中,而受教育者大部分群體是學生,他們熱衷于新鮮事物也積極參與其中。
2、具有即時性和隱蔽性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滯后性是傳統媒體的一大特征,其原因在于中間環節過于耗時費力,一定的呈遞環節是人為操作的,從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到最后的發布總會耗費大量時間。而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下,便可省去許多中間環節,從而使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功能,信息也有其實效性。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網絡信息存儲量大、內容復雜多變,其傳播對象、傳播內容也有其隱蔽性。網絡對所有人開放人們可以超越現實生活中的尊卑之分,在網絡世界里重塑個人身份,實踐活動也由傳統的物理空間轉向網絡空間,人與人的關系是虛擬的、非真實的,而 PS技術的迅勐發展,也使得網絡上的圖片、文字、音頻摻雜了虛假的成分。
3、具有便捷性和多功能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了查找書目,有時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到各個書店去尋找,有時依然找不到自己心儀的書籍。在網絡背景下人們可以通過電腦搜尋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以電子期刊為例,人們可以無限量下載,不用擔憂暢銷書籍售罄,不必憂心重要史料因保管不善而出現殘缺,在電子期刊世界里,受眾者可以“大飽眼福”,輕松對所需了解信息一覽無余。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具有聲音、圖像、文本、數據、動畫、視頻等形式呈現的特性。網絡這一新媒體繼承了傳統媒體的優勢(可讀性和可聽性)又發展了自身的新特點(可視性、動態性和直觀性)。
二、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述
(一)思想政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使社會成員在國家和社會有目的和有計劃的影響下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對政治文明建設、經濟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社會有序治理與運行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于黨的各項事業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教育主客體的平等性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占據主導地位,可優先獲取并支配信息,在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后,施加于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處于從屬地位。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擺脫了這種傳統模式的授課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時平等地享有獲取并支配信息資源的權利。由此看來,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主體愈加模糊,平等性特征愈加明顯,這可以使教育內容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消化和吸收。
2、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相比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的說教模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通過電腦便可以搜索到各類信息,同時,教育者通過 QQ、飛信、論壇等網絡平臺與受教育者實現實時交流,也可借助互聯網應用到教學內容使其圖文并茂更具吸引力,從而讓受教育者更易于接受、消化和吸收。
3、教育環境更為開放并與國際接軌
網絡具有開放性特征也就決定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為開放。相比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拘泥于課堂、學校的模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把課堂延伸到電子閱覽室、宿舍及家庭。高校通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和對相關信息的推送,引導大學生時時關注思想動態,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正是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使我國高校與國際接軌,加強了與國外學校的交流與合作,這無疑對于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三、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受到挑戰
進入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具有“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資訊無屏障”等特點。網絡技術成為兩種文化和兩個國家相互了解差異的媒介,一方面,一些傳播西方資產階級主流思想侵蝕著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同時,西方國家通過經濟科技優勢并打著“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旗子在中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企圖分化中國。另一方面,國內一些反社會主義人士、“臺獨”、“藏獨”分子、“法輪功”等邪教組織也趁機興風作浪,在網絡上拓寬政治領地擴大其影響。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于許多問題鑒別能力還比較差,同時思想容易偏激,好奇心重。據2011年5月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郵件中心統計得出,電子郵箱用戶每周收到垃圾郵件比呈上升趨勢,高達40.19 。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劣決定著當代大學生正確政治觀的形成與否,這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