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剛
摘 要:物理學科是一門基礎性的自然學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利用到思維的作用,而由于方法的不當、知識的欠缺,以及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擾等,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思維障礙,而這些障礙的形成,給物理學習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關鍵詞:高中物理 思維障礙 相應對策
1.思維障礙產生的原因
1.1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
在應試教育中,我們開展物理教學工作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考高分。這樣,就使得很多教師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之下,在開展物理教學工作的時候采取一些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很多學生習慣了死記硬背各種物理知識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習的物理知識比較淺顯,很多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也能夠考出不錯的分數。然而,在進入高中以后,這種學習方式顯然就不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了,而學生如果沒有及時轉變思維方式,還是按照過去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必然會導致思維障礙的出現。
1.2先入為主的生活經驗所帶來的思維障礙
物理學科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得十分密切的科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各種物理現象和規律。物理學科的這一學科特點給物理學習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和優勢。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學科特點,也使得我們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生活經驗的影響,從而帶來思維上的障礙。例如,按照我們的生活經驗,存在于某一處的靜態的事物就是處于不運動的狀態,而只有當有外力強加于物體時才能夠讓物體發生運動。很顯然,這種生活經驗在物理學科中就屬于一種不科學的觀念,而類似這種消極的生活經驗,在學習物理的時候會遇到很多,而這些經驗的存在也造成了學生在進行思維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它一方面使得學生對于一些物理概念的理解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則容易造成知識內部之間的聯系,使得知識與應用脫節。
1.3 缺乏感性的實踐經驗
雖然一些生活中的實踐經驗會給我們的思維帶來一定的障礙,但是我們要想促進思維的發展,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還是生活實踐經驗。然而如今的高中生,他們其中很多在高考的壓力之下,每天過的都是“兩點一線”的生活。這樣就使得這些學生缺乏去一些大自然、工農業生產的第一線等地方的機會,從而使得學生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是間接的經驗。由于缺乏對于知識的感性理解,很多學生在進行思維的時候就容易造成偏差,出現思維障礙。
1.4 知識水平有限所帶來的思維障礙
知識是進行思維的基礎,而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相對于初中生來說在知識的儲備上會更加豐富些,但是從物理學科的整體來看,高中階段的學生所具備的物理知識還只是一些皮毛,而這種知識上的欠缺也給學生的思維帶來很多的障礙。同時,高中階段的大部分學生,他們的思維方式還比較單一,思維水平也比較低,再加上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等,使得很多學生一進入高中階段就陷入了思維的泥沼,出現各種思維障礙。
2.消除思維障礙的對策
2.1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重視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學生都變成了容納知識的容器,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從而也使得這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也逐漸變得僵硬了。為此,我們一定要改變這種應試教育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一個開闊的思維。這樣就不容易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陷入思維的障礙。
2.2重視物理實驗教學
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我們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近工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去獲取感性知識的機會比較少。而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獲得感性知識和經驗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開展各種物理實驗。為此,我們在開展物理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物理實驗教學,要為學生創造盡量多的機會讓其去親自動手參與實驗,使其以實驗為基礎來獲取感性知識。這樣,以大量的感性知識作為基礎,學生在進行思維的過程中必然會具有更多的優勢。除此以外,這種科學的物理實驗也有利于打破一些錯誤的生活經驗對于學生的消極影響,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思維理念。
2.3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
基礎知識是學好任何學科的前提,同樣,我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也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作為后盾。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真分析每一個物理概念、知識、規律等,并且要讓學生學會把這些知識進行思維概括化。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而且在概括、分析、總結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個鍛煉思維能力的好機會。
3.結束語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思維障礙。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造成這些障礙的原因,同時要針對這些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來努力消除這些因素。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彭云雄.物理學習中的思維障礙及其克服方法[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6,26(3):116-118.
[2]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2):167-169.
[3]喬際平,邢紅軍.物理教育心理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2015(90):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