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波++鄭小東
摘 要:大學生心理問題是目前高校學生工作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目前我國各個高校都有心理健康課程及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為國家培養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主要就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機制展開論述,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大學心理咨詢 心理工作機制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些年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時有大學生由于心理困惑導致的惡性事件發生,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目前我國各大高校都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有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室,就是為了有效幫助大學生解決在心理方面的問題和困惑。我國政府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先后制定了多項制度來加強高校心理教育。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各個高校在心理咨詢工作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積極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為他們在大學里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條件,全面提升學習能力、思想政治素質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不斷在心理工作方面進行探索和長詩,才能切實有效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二、大學心理健康及咨詢工作現狀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不足
我國各大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在積極的努力探索之中,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也取得了一些較好的效果。目前總體看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的機制還不夠十分完善,尤其是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還不夠,也就是說從學校層面到學生個人對心理健康都不夠重視,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深度和咨詢方面還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另外,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的專業人員水平層次差距較大,一些心理咨詢師專業資質不夠,咨詢水平遠不能達到真正的心理咨詢水平。
(二)心理咨詢工作機制不完善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的機制上還需要繼續構建和完善,尤其是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的高水平的心理咨詢師,工作管理也不夠到位,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形同虛設,心理健康課程也因為種種原因不受學生的喜歡,例如上課內容單調乏味,理論居多,缺乏實踐性的案例分析,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方面,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度低,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咨詢工作不夠理想的根源。
三、解決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問題之對策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豐富的信息和便利,但是也給大學生帶來很多困惑和迷茫,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大學生年輕稚嫩的心理難以消化一些超出他們心理承受能力的信息,導致了他們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懼。同時學業的壓力也是他們心理危機的根源。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專業技術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具有綜合素質的新時代人才。因此大學生需要具備健康的體魄,專業的知識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咨詢工作的目的就是了環節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危機,提高抗挫折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增強心理承受力和控制力。
(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高校作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陣地,需要切實加強和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心理健康課程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為了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上好,教師要選擇適合大學生心理的教材,并且備課時不僅備課程、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根據上課班級的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課堂內容的教授。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將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轉變為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才能增加課堂學習的效果。
(二)提高心理咨詢工作的效率
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形同虛設,大學生即使有心理上的困惑或者危機,也不愿意向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求助。究其原因,首先是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室的服務人員專業素質較低,咨詢水平和能力達不到學生的需求,咨詢效果不明顯。近些年由于心理服務認證資格證書不夠十分嚴格,導致了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資質較低,在學生咨詢時難以做到準確到位的解答,導致了大學生對心理咨詢室的失望和不信任。
(三)開展課外心理咨詢活動
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高校諸多的學生活動中應該設置課外心理咨詢活動,通過其他各類課外活動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各類藝術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四、結束語
大學心理健康咨詢時高校大學生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有效防止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良好途徑,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解除大學生心理危機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主要任務。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學校要提供相應的人力和物力來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必要的辦公設備、儀器及服務書籍來為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M].2011(09).
[2]王小紅.北京高校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機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6(10).
[3]胡曉娜.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教育思考[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