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
摘 要:中國畫以其獨特的文化而形成的寫意性的特征,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畫獨特的觀察方法。“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提出簡明概要的說明主體與客體的直接關系。本文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提出,關系以及其后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演變與繼承的關系中來探討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尊重客體的同時,主體要有所創造。
關鍵詞:主體;客體;造化;心源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72-01
中國畫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并且形成了獨特的畫種,凸顯出最主要的特性“寫意性”。中國畫的寫意性是以客觀為基礎的,而且只有將客觀物象與主體人的情感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中國畫所追求的“以景抒情”、“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最合適的概括。“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作為中國畫最基本的創作理粘,千余年來發展成為了藝術創作的名言。
一、“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的提出
中國繪畫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出現了第一個高峰,而繪畫理論也有所發展。南朝,繪畫實踐與理論認識的影響,藝術家開始關注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姚最在湘東王所繪的《芙蓉湖醮鼎圖》提出:“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非復景行所能希涉”。心師造化的提出對畫家面向自然生活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顧愷之、陸探微的繪畫實踐和理論認識中可以看到對“外師造化的運用與發展。隋唐時期,繪畫的發展,寫意畫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單靠藝術家與物象直接接觸的描繪是不夠的,而且當時儒、釋等思想的影響,使繪畫必須建立在意上,重視在反映外物的基礎上,發揮主體創作的作用。中國畫的整個審美創作有了一個新的全面的認識與發展,在歷代批評和相互吸收中,張璪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以說這是魏晉以來,主體與客體在關系上的一辭比較全面而辯證的總結。謝赫“六法”中的“氣韻”可以說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基礎。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最終也落腳于:“心源”對造化的造化,也就創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但他必須以客體為前提,任何藝術都具有形象性,不管是具象的或是抽象的還是意象的,其創作都離不開具體物象,而且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創作元素。
二、“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的關系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審美創作過程的創造原則,是心靈與自然生命交流融通的審美活動,是對“天人合一”、“遷想妙得”的體驗過程。 關于“造化”與“心源”的關系,朱良志說:“造化即心源,心源即造化。脫心源而談造化,造化只是純然外在之色相;以心源融造化,造化則是心源之實相。”由此看出,“造化”與“心源”是一種契合的關系,互為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源即造化”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能等同,因為中間缺少了“師”與“得”的環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作為中國畫的創造原則,就是合心目的綜合指導,一個合外內的整體境界。”因此,唯有“中得心源”,以“心源”為基,用自己的審美眼光去領悟隱藏在具體形象中的“造化”之道,才能創作出意蘊生動的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需要有生活感悟、創作構思和個性表達,“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創作構思的審美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通過審美的心靈觀照物象,透過表層看到事物的本質,感受物象的內在精神并使之升華,從而產生出審美意象。因此,這個過程是心靈與自然生命交融的審美過程,是對“天人合一”、“遷想妙得”的體驗過程。
三、“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的發展
宋代畫家荊浩,其理論貢獻是“六要”在謝赫“六法”,“氣”“韻”之外又提出“思”,即“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同樣指出了創作主體與客體間的關系。對客觀事物的改造。伴隨中國思想對藝術發展的影響,山水畫的出現是建立在個性對生活和審美的表達上的,所以自宋代以來,山水畫的空前發展,涌現出一批杰出的藝術家,以及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卓越發展。
倪瓚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是“出自胸臆”,但他也說過:“郊形及城游,物物規畫汮”,也由此可見他對自然的觀察。范寬初學李成,在長期的探索中,一寄于毫瑞而,則千巖萬壑,憂然如形山陰道中,雖感暑中,凜凜然使人急欲狹狂也,故天不皆稱范寬善于山水傳神”。范寬的“默與神通”也說明對客觀表材感知于心。
石濤,雖然繪畫發展到清代已衰弱,但石濤的繪畫在這種復古風的運動中,滲入了新的血液。繼承與發展了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提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在那個時代別開生面,心靈的產物是根據什么而來。這也是千百年來,理論家們爭論不休的,而我覺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八個字簡明概要的說明了客體是主體的基礎源泉,主題是客體的提煉升華。
四、結語
在中國畫的發展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成為指導藝術創作的方法,在中國繪畫不斷演變中,貫穿這一創作理念的作品往往是經久不衰的。從接觸到繪畫開始,始終是創作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轉換。藝術離不開客觀形象,但它最終還是歸于人,那就是藝術家對形象的理解與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不僅是創作主體的關系的轉換,同時它也是一個時間的積累,從初學我們要“師古人”再到“師造化”而后到“得心源”,這個過程需要對實踐與理論的積累,繪畫是一個不斷長期實踐探索的過程,也是對認識不斷升華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朱良志.中國美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朱志榮.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中國古典藝術生命的生成觀[J].文藝理論研究,1989(03).
[3]吳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