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永
摘 要: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傳媒文化獲得了長足發展,在網絡載體至上,對當代青年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凡事具有兩面性,傳媒文化發展對當代青年生活既有積極影響、也帶來了負面影響,故加強對傳媒文化等引導至關重要。文章從傳媒文化對當代青年文藝生活影響入手,并對傳媒文化背景下,當代青年如何更好地應對。
關鍵詞:傳媒文化;當代青年;文藝生活
中圖分類號:G206;I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98-01
信息文化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大眾傳媒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青年群體作為特殊群體,具有高素質、高文化水平等特點,其價值觀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其未來發展及其對社會的貢獻。因此加強對傳媒文化與青年之間文藝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媒文化對當代青年文藝生活的影響分析
1.積極影響。一直以來,傳媒都不僅僅是載體與手段,其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共同發展。早在十八世紀,人類社會已經將傳媒視為第四種權力,在傳媒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它對于人們思想觀念的引導不容忽視。青年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接班人,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非凡①。傳媒對于當代青年文化交往具有正向影響,能夠增進群體與社會之間的交流,使得學生能夠從不同途徑接受信息。將傳媒引入到教學中,能夠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教學信息單一、模式固定的制約,在現有教材基礎之上,將知識延伸到課外,使知識形成聯動效應,拓展學生知識面,逐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在傳媒發展中,文藝出現的新現象、新信息等迅速傳輸到青年群體中,及時更新群體知識結構,使得群體保持活力性。如電影《大話西游》的放映,受到電影的影響,在很大長一段時間無厘頭成為校園內前衛的說話方式。傳媒文化將不同的文藝事件、潮流與青年學生有機聯系到一起。在互聯網平臺支持下,青年學生能夠在其中充分展示自我優勢,參與各種文藝比賽、娛樂活動等,使得學生生活更加豐富,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如《南方周末》對“后舍男生”報道等。可見,傳媒文化的發展,對于當代青年文藝生活多姿多彩,對于青年學生具有促進作用。
2.消極影響。傳媒文化極易導致青年審美情趣下降。由于傳媒自身具有產業化特征,受到利益驅動,為了迎合大眾需求,很多文藝作品質量大打折扣,導致文藝產品出現物質性等趨勢,直接影響青年的審美判斷,拜金、個人主義等思想盛行,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長。傳媒文化以其自身可視化、快餐化等直接削弱了青年學生深度閱讀能力,多數情況下,青年學生通過傳媒了解各類信息,被平面文化形塑,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據全國學生聯合會調查發現,由于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更愿意接受讀圖模式,導致獨立判斷意識明顯不足②。此外,傳媒文化對青年學生產生誤導,其中過多的炒作,言辭不恰當,使得青年學生無法辨別真正美丑。正因如此,很多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加注重直觀表達,忽略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內涵美、朦朧美。綜上來看,傳媒文化對于當代青年文藝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一面。我們要保持辯證的眼光看待傳媒文化的出現與發展。
二、當代青年面對傳媒文化的對策
目前,當代青年生活日益豐富,但通過傳媒接收到的知識零亂無序,無法對大傳媒傳播的海量知識進行消化和思考。可見傳媒文化對于當代青年的影響是多向性的。因此在傳媒文化發展中,加強引導,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文化優勢,盡快建設綠色校園文化至關重要。當我們面臨傳媒文化時,要辯證地看到傳媒文化,大力弘揚優秀精神及文化,以此來提升自身品位。
在實踐中,我們要思考傳媒文化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并堅持針對性原則,找到問題解決方法,以此來避免不良影響,逐步完善和提升自我。當代學生對于外界認知普遍源于傳媒文化,二者具有明顯的互動性③。隨著新興媒體發展,網絡傳播以迅猛之勢出現,使得傳媒文化更加直觀呈現出來,從而使其更具滲透性。因此青年要充分利用其中的優勢,汲取正確的知識和內容,不斷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先進文化的精髓。因此青年學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更好地把握方向,引導青年能夠追求更高的目標,并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或者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等,舉辦形式多樣、主題鮮明教育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摒棄掉腐朽思想,樹立正確的觀念,更好地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去,實現自我價值。除了正確對待流行文化,還要指導學生予以正確的評估。學生要明確認識到傳媒文化中既有正確的、也存在錯誤的信息,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感受傳媒文化為自己帶來的力量。
三、結語
根據上文所述,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傳媒文化迅速發展,并滲透至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對當代青年文藝生活的影響更為深遠,但這種影響具有雙重性。因此在實踐中,學校要發揮宏觀作用,積極建設綠色的校園文化,實現對當代青年潛移默化地影響。同時,還要對青年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正確對待傳媒文化,增強青年主體意識,并積極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避免傳媒文化中負面信息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從而促進自身持續發展。
注釋:
①李萌.論“大眾文化”對中國當代文藝生活的影響[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26-130.
②陳亦水.文藝與政治:意識形態去哪兒了?——以當前文藝作品為中心[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04):20-29.
③王超男.“生活的文藝,文藝的生活”——傳媒藝術語境下,解讀當代社會文藝創作如何反映社會生活[J].戲劇之家,2014(1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