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蘭
摘 要:文章通過對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特征進行分析,探究了地方高校協同創新與科研行政管理的相互關系,針對科研行政管理對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影響進行問卷調查,并對搜集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探究科研行政管理對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協同創新;科研行政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232-01
地方高校協同創新寄希望以高校為主導,打破行政、地域和管理的界限,促進高校與其他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政府、高校內部等相關主體展開深入合作,通過發揮各自優勢,促進資源與人才的自由流動和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科技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增強整體創新實力,進而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最大化。本文首先對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特征進行了分析,進而探究地方高校協同創新與科研行政管理的相互關系,最后通過調查問卷并運用因子分析法,通過定量分析找出科研行政管理對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對科研行政管理提供對策建議,使之更好地促進地方高校協同創新。
一、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特征分析
雖然地方高校對于推動所在地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地緣差異,使得地方高校之間的發展也存在開放性較差的問題。但是隨著協同創新的深入推進,開放程度明顯提高,具有外部開放和內部開放兩個類別。外部開放是指地方高校與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科研院所對外協同合作,建立統一的協同創新平臺; 內部開放是指高校內部形成的學術資源( 學術理念、學術技能) 分享機制,包括學院和學院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互相交流、開放。
地方高校在協同創新過程中,主要是開展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的籌建與認定,持續深化對接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基地建設,大力開展重大科技平臺建設。但是,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仍存在科技資源配置機制尚不完善、人事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科研評價機制存在偏差、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尚未理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機制尚未形成等問題。應從建立科技資源整合機制、完善科研人事管理機制、創新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健全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協同機制、強化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機制、革新科研經費的科學管理機制等6個方面,深化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機制建設。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協同創新( “2011 計劃”) 是繼“985 工程”和“211 工程”后,國家又一重大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協同創新由高校、企業、科研院所這三個基本行為主體構成,基本內涵是基于協同學理論的一種管理模式和組織模式創新,其本質屬性是一種協作組織內部的體制機制創新。協同創新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特征,演變為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模式。
二、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未來態勢判斷
在區域創新系統中,地方高校應依據辦學特色和比較優勢,科學合理定位,尋求承接國家和地方雙重發展戰略的平衡,努力成為培養區域傳統產業急需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搖籃,區域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的基地,區域文化產業先進思想和精神文明的輻射源,以及服務政府決策咨詢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智囊庫。未來地方高校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將大有作為。一方面源于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科研體系的層級化發展格局。省屬某一行業類型高校將繼續發揮牽動示范效應,以打造特色省級協同創新中心或申報研究項目為載體,吸納和帶動其他類型地方高校踴躍參與,實現高等教育體系內部的資源整合和協同研發; 而市屬高校將結合本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發展的實際,組織設計和科學論證富有地方特色的市級和校級協同創新起步項目,形成市校分層實施、系統推進、統籌兼顧的協同創新局面。另一方面是地方高校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的協同化發展態勢。人文、社會等基礎科學的牽動作用將進一步凸顯,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特色智庫建設,創新智庫引援機制,大力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使地方高校成為區域文化傳承創新的主要力量。
三、深化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機制改革的對策
(一)建立地方高校科技資源整合機制
第一,高校應探索建立以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學科資源配置機制,推進各院系交叉學科和學科群的建設,積極構建層次清晰、布局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支撐,理工農醫協調發展的特色“學科群”體系,形成分層次、網絡狀、動態性和開放式的多形態學科群生態結構,并在順應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
第二,建立起科技資源整合、共享和風險防范的機制,保障高校科技資源整合共享的權益和秩序。
第三,加強高校資源整合的保障體系建設,出臺推動校內文科實驗室和理工科實驗室聯合建設的文件和規章,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實驗室、資料室和實習實訓基地等聯合共建的機制,并實行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與定期考核制度。
(二)完善地方高校科研人事管理機制
第一,高校應建立健全教師職稱的分類評聘體系,探索教學型、科研型、社會服務與推廣型等不同崗位和同職責的教師職稱資格評聘制度,探索建立高校教學型教師的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互相轉換的評價機制,以及教學型教師單列的職稱評聘機制,逐步建立起與崗位相適應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機制。
第二,賦予高校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等產學研合作實體在科技人才引進、教師職稱評定、人員崗位設置、薪酬管理、職務晉升和成果績效考核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尤其是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建立高校青年教師科技成果轉化和服務政府重大決策的職稱職務破格晉升機制。
第三,重點建立高校學科特區,建立跨學科的綜合科研項目牽引機制,通過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兼職聘任和短期借調,完善教師參與不同學科科研項目的物質補償機制和本職工作考核機制,推動高校內不同學科院系之間的人才無障礙流動。
(三) 強化地方高校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機制
第一,高校應推行新的分配機制,按照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和產生經濟效益的多少,完善高校教師參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研究工作的考核獎勵制度。
第二,高校應強化研究成果的市場化導向,一方面,科研管理機構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科研立項管理與策劃,根據市場經濟原則,做好選題策劃。同時,以技術市場需求為目標,建設地方高校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及產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載體。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創新團隊市場化推廣機制,建立高校科研項目、技術成果、專利發明等信息定期發布制度,并通過網絡、媒體等加強科研成果宣傳力度,暢通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渠道,同時建立社會和行業企業科技需求信息反饋制度,促進高校科研與市場需求及時對接。
第三,加強監督,規范內部管理過程。從學校內部管理上來說,各職能部門需加強溝通協調,共同做好科研經費管理工作。在項目申報階段,科研部門和財務部門共同做好對項目負責人的政策培訓,了解經費管理辦法,結合項目的特點,指導科研人員編制出合理的經費預算;在項目進行的全過程中,科研部門與財務、資產管理、招標辦等部門合作,對于大額支出、設備采購等問題進行有效管理,同時審計監察部門也對經費使用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支出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趙哲.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現狀與對策——以遼寧高校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13(06).
[2]趙哲,董新偉.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問題分析與路徑選擇——以遼寧地方高校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3(08).
[3]李倡平.芻議高校科研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大學教育科學,2010(05).
[4]蔣昌忠,高新發.完善高校科研經費管理營造良好科研環境[J].中國高校科技,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