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笑一
摘 要:本文以王世貞的書法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旁涉與王世貞的書法活動密切相關的文學政治、史學等相關領域,對其書法理論命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本文試圖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與分析,將文學、政治、史學、宗教、文化等諸多因素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剖析王世貞在文學思想與創作上的特色與成就,梳理出其文化心態與審美心態發展的內在脈絡,揭示出王世貞在明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價值。
關鍵詞:譯介效果;麥家英譯作品;譯介學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263-01
一、王世貞生平
王世貞(1526-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江蘇太倉人。王世貞年少發奮讀書,21歲中進士為官,為人正直,為官清廉。1560年其父遭詬處死,王世貞對政治不再抱有希望,故拜王燾、準貞為師,沉湎于道仙。公元1565-1572八年間,對于王世貞而言是較為關鍵的時期,《藝苑卮言》的完成正是在此期間。值得提出的是王世貞在此曾多次上京為父訟怨,飽嘗人間冷暖,自身又患疾病,母親與好友相繼離世等打擊,故其情緒低迷。因此,較為全面深入地理解其書學思想,還要關注王世貞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以及與其相關政治背景。
二、家族傳承
家族文化的影響對王世貞有著重要的影響,王世貞家境比較優裕,從其所著《弇州四部稿》中看出王世貞父親“捐米三百石以予貧者”,“內外親待府君(指王抒)而舉火者十余人,以歲時給奉繒絮醞粲者又十余人,所稱貸不取息者又十余人”,以及在其信件中所提到的“幼藉尊君之庇,不耕而粢,不蠶而帛,出無步趨,日享再肉。都可以得到印證,這無疑為王世貞得到卓越的教育提供保障,也為其以后在文學、書畫收藏、鑒賞等方面打下基礎。王世貞以瑯琊王氏自居,其家族皆為重文化道德修養的官員。據載“王之稱瑯邪,自漢而迨晉為太仆卿元公祥、貞子覽。”文中提及的“元公祥、貞子覽”在《晉書》中皆有傳記,為王祥和王覽兄弟。在瑯琊王氏史冊中,不僅這兩位名垂千古,后世更值得稱道的是東晉王氏書法世家,始于王導、王 廙盛于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據《晉書》記載,王導權傾朝野,然“導簡素寡欲,倉無儲谷,衣不重帛”可見其品質和操守。羲之、獻之的書法造詣在此不再贅述。
至宋又有王縉,為人中正,不畏權貴。傳至王倬時,官位已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家境已經非常殷實,故為王世貞后來的文學、書學及鑒藏打下堅實的基礎。歷代王氏家族的沉淀與積累成為王世貞書法觀形成的不可或缺因素。
三、儒家思想對王世貞書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王世貞受其家族與家庭影響,對于儒家文化甚是推崇,據承事郎溫州府推官王明得墓志銘》中說:“(王家)世世以儒業顯”。其祖父王倬 “仕優而學暇,則與諸生講論經義”其父王抒“尤篤精于經術”。可見距離王世貞最親近的兩代皆受儒家思想浸染,故王世貞書學及文學思想形成從小就受到儒家熏陶,并對其影響很大。在儒家思想中,歷來重視藝術“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引導讀書人積極投身于文藝活動,從詩歌開始,并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傳達禮樂思想,不僅使儒家思想得到肯定并且令廣大學者確立目標,為其提供立身處世的原則。王世貞作為明代詩壇杰出代表,對于詩的感情由來已久,“少年醉舞洛陽街,將軍血戰黃沙漠”“詩書,吾竊有志焉而未之逮也。”從中可以看出王世貞對于儒家詩教的遵從和推崇。因此,王世貞在日后對于文學、書法、繪畫、鑒賞等深入研究皆與儒家教育有莫大的關系,也成為促進其書法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地域因素對王世貞書法思想形成的影響
太倉在元代之前,尚未被人們所知曉,直至“元初,自崇明、太倉開海運通直沽,舟師貨殖通諸蠻夷,遂成萬家之邑”(《太倉州志》卷末《舊序》)。成為漕糧北運的要塞轉而成為商業中心和經濟中心,繁榮一時,經濟迅速發展,促使地域開放,推動文化迅速發展,使得太倉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這種“特有”體現在性靈文學和文人園林的崛起與發展,而這恰是太倉知識分子遠離朝堂,貼近自我心靈的表現。王世貞的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等著作皆來自其私家園林弇州山園,可見王世貞寄心于此。另一方面,太倉的獨特性還體現在對于藝術的重視,當地兩大王氏家族,即以儒家思想為傳承的王世貞和以丹青傳承的王時敏。王世貞成為明代文壇巨匠,復古派代表人物,王時敏則為太倉畫派開創新天地,引領一時。因此,特殊的地域環境不僅對王氏家族產生深遠影響,對王世貞而言則激發其藝術創造力和文學源動力。
五、社會因素對王世貞書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王世貞歷經三朝,其書法思想的形成、核心傾向及發展與當時的社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故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政治因素也是極為必要的。明嘉靖,世宗即位,然世宗無心治理國家,惡習甚多。在“議大禮”和“修蘸贊玄“事件上,體現尤為明顯。在追封其父為皇帝一事中,引發君臣長達十多年的沖突。最終如世宗所愿。然士大夫群體從此事件中認清世宗的本性。對于朝堂之事至此鮮有過問。“壬寅官變”后,世宗一味迷信道教,以求其長生不老,為修仙成道不理朝政長達二十年之久,故覬覦政權的嚴嵩有了把持朝政的機會,導致內外憂患不斷,朝廷危機出現。嚴嵩為一己私利,結黨營私,財政危機也隨之而來。王世貞等士大夫將希望寄托于遙遠的古代,故“復古”潮流開始對政治進行現實反抗。
參考文獻:
[1]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