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娣
摘 要:中世紀是一個被長期誤解和忽略的時代,如果提到中世紀藝術,人們則更愿意說一說哥特式教堂,更具代表性的意義,但是羅馬式作為中世紀早期的代表,其建筑也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和厚重和雄壯的視覺感受,使用的建筑方式也是以砌石為主,這也是其重要特點之一,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中世紀;羅馬式;建筑;雕塑;砌石
中圖分類號:TU-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15-01
中世紀早期的建筑出現的一種藝術風格,人們通常把它歸屬于羅馬式建筑藝術,大概的存在時間是開始于公元十世紀末,盛行于公元十一世紀中后期,結束于哥特式藝術普遍存在的十二世紀末。羅馬式的建筑風格厚重莊嚴,羅馬式的雕塑夸張和具有表現力,但是羅馬式這個名字卻不是在中世紀就存在的,它的名字出現要延遲到19世紀,原意為“類似羅馬的”。“羅馬式”一詞的普及,還要歸功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推動,人們開始關注中世紀的藝術,于是需要有一個詞來稱謂中世紀早期的藝術形式,用以區別于哥特式藝術。到了三十年代,“羅馬式”藝術被史學家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加以研究,也開始逐漸發現羅馬式藝術不同于之后的哥特式藝術的地方,建筑是羅馬式藝術的支柱,其他的宗教藝術比如雕塑、壁畫都是依存于建筑藝術的。
一、羅馬式建筑藝術的特點
在歐洲幾千年的建筑發展史上,有著諸多的藝術風格,如古希臘建筑風格、古羅馬建筑風格、拜占庭風格樣式、羅馬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建筑風格、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巴洛克風格樣式、現代風格等等,羅馬式的建筑風格不是最優秀的,但卻有著像分水嶺一樣非常的意義。據考證,在羅馬式建筑盛行之前的建筑風格要么只剩廢墟、要么只有寥寥幾座建筑保存下來,但在它之后的各種風格卻基本保存完好,這與建筑技術的進步不無關系。羅馬式建筑是西歐在封建社會上升期所發展的建筑體系,它是基督教在被政府合法化以后逐漸興起的。在早期,沿用了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樣式,巴西利卡是屬于古羅馬的一種建筑形式,其主要特點就是平面呈長方形形狀,外側四周有一圈柱廊,在支撐建筑重量的同時還有裝飾作用,屋頂則是采用條形拱券的結構。“巴西利卡”一詞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王者之屋”,一般作為豪華建筑的樣式被采用。之后,羅馬式建筑根據實際需要,吸收了拜占庭建筑中的十字形結構,進一步加大了內部的空間。
除此之外,拱形的頂部結構是其最突出的特點。拱形頂部意味著用弧形的石質房頂覆蓋空間,通常被稱作是拱壁式,扶壁是一種獨立堅固的石質支撐物,拱則是形成拱頂的結構基礎,它跨越空間,由一系列的楔形石塊組成,這些石塊又被稱作是拱石。這種典型的羅馬式建筑的特點有很多好處,首先是拱比普通橫梁能跨越的空間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支撐柱體的存在,在強調功能性的教堂建筑中,空間大障礙物少總是會被優先選擇的。其次是防火功能,在羅馬式教堂出現之前的大多數早期基督教堂,包括加洛林時期和奧托時期,建筑物都是用木質的材料作為屋頂,這種木質的材料雖然取料方便,也易于制造,但太容易引起火災,因此,在石頭的拱頂出現后,便被大面積學習應用。
這種拱頂最初是一個拱門向兩邊分開,,想加大面積就會變成筒形或是隧道型拱頂,這就有個缺點,重量太大而且內部缺乏采光,逐漸的,又有一種新的拱頂被制作出來,就是交叉拱頂。這種拱頂是由兩個筒形拱頂直角相交,建成之后就在四道扶壁上形成了一個天棚,兩個筒狀的拱形交叉的地方叫做交叉頂,這種頂也有局限,那就是只能在正方形的平面上建造,對于其他形狀的平面不是很適用。但是由于這種拱頂能夠讓更多的光線進入建筑又相對比較開放,在建造教堂時,還是很受歡迎的。
總的來說,羅馬式教堂建筑的美學特點就是建筑物巨大、厚重、莊嚴、繁復,沒有巨大的窗能夠讓光線照耀進來,而是有一些小孔用以采納光線,建筑裝飾比較簡單,不得不提的就是大量的廊柱和厚墻的使用,這是為前文中分析的石質的巨大拱頂來分散壓力和提供支撐的,這樣一來,卻有了另一種奇妙的效果,一是裝飾效果,二是這種光線暗淡的朦朧感,給教堂這種宗教場所以更深的神秘感。
二、羅馬式建筑代表分析
(一)法國西南部圖盧茲的圣瑟爾南教堂
圣瑟爾南教堂位于法國西南部的城市圖盧茲,是朗格多克地區的一座古都城,對它的分析有利于我們更深一步的了解羅馬式建筑,一些類似于圣瑟爾南教堂都被稱作是“朝圣路”教堂。朝圣路教堂的出現是為了解決人們到基督教圣地朝拜路上的交通食宿等問題的,朝圣一般是選擇耶路撒冷或是羅馬,這對于基督教來說都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地方,那時前往朝圣的人數眾多,在十二世紀還出現了類似攻略的旅行指南。位于朝拜路線上的很多教堂不太適應有如此多的外來信徒參觀歇腳,他們覺得會影響自己本身的禮拜儀式。于是,設計者針對這種情況設計了沿著教堂四周的回廊設計,這樣既滿足了過路信徒的參觀需求,又不會打擾內部人安靜的修行。
圖盧茲就是處在前往圣地的主干道上,圣瑟爾南教堂建于十一世紀晚期,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了這種傳統,直接將回廊設計其中。圖盧茲當地石料比較少,于是建筑師們就想到了使用當地盛產的桃紅色磚建造教堂主體,窗孔、墻角、門道還有裝飾雕塑上使用石材。從頂部看,教堂呈現十字形布局,象征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橫豎兩條建筑的交叉口上建有一座高塔。中殿是教徒們站立和跪拜的場所,十字形的頂部有個被稱作內室的地方,在法文中意為“枕頭”,意思讓耶穌基督的頭有個可以休息的依靠。建筑四周有長廊走道環繞,相伴的還有一個個拱形的結構。
走進內部可以發現,這些拱形結構將內部和外部都分隔成了小的跨間,這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筑結構特征。復式的拱形扶壁支撐著連環拱,復式扶壁上還有附墻的半圓柱,樓廊也有半筒形拱頂,它的作用則是抵消中心拱造成的壓力,由于每個側廊個回廊的上方都使用了交叉拱頂,所以每個跨間也都成了造型清晰的立體空間。這種結構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受,教堂內部空曠陰冷,氣勢恢宏,講經者的聲音在建筑里回蕩,建筑外部陽光普照。
(二)比薩大教堂建筑群
比薩斜塔現如今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旅游景點之一,但不是每個人都直到它是羅馬式建筑在意大利的代表之一。意大利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建筑習慣有所不同,那就是在中世紀,意大利會把教堂、鐘樓、洗禮堂分開來建造,比薩斜塔就是鐘樓,因此分析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筑,就要把整個意大利比薩大教堂建筑群都囊括其中。
在比薩大教堂建筑群中,最著名的要數比薩斜塔這個基督教大鐘樓了,它始建于1174年,建成之初,它并不傾斜,但由于幾個世紀以來的地基下沉,造成塔體傾斜,有人形容它是“眼看要側翻的巨大的婚禮蛋糕”,那它會繼續傾斜嗎?肯定不會,人們已經通過現代建筑技術阻止了它進一步傾斜,在修復的時候,有人提出來要把塔身扶正,但受到了絕大部分人的反對,比薩鐘樓的出名就在于它傾斜的狀態,因此,人們就將它的傾斜狀態定格在了這個安全的角度。比薩斜塔是一個圓柱形的鐘樓建筑,直徑大約16米,高度是55米,一共有八層,其中中間的六層是廊柱搭配空券廊,與教堂入口上方類似,最底層則是有裝飾性浮雕的連續券結構。建筑群中的主教堂長約95米,教堂入口處的上方有四排柱子,配以四層空券廊作為裝飾。洗禮堂的結構與鐘樓和教堂也類似,也是在周圍有空券廊的結構,這讓整個建筑物群雖然特色鮮明但格調統一。
三、羅馬式建筑中的雕塑
羅馬式的建筑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建筑特點的制約,很多形象被限制在框架中,即便如此,并不影響藝術家們的創作,也并為因此而顯得局促。雕塑的題材有圣經故事、也有圣徒的傳說,還有動物的圣化,這些都存在于教堂的門楣裝飾、柱廊裝飾和教堂內部的一些浮雕上。羅馬式建筑雕塑的表現手法在繼承傳統宗教規則的基礎上又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有一種對藝術形式的提煉,這就增加了雕塑語言的抽象概括性,這種創新不是要不可及的虛幻的,而是實實在在的體現在雕塑中的人物衣著處理,姿勢的處理、情感表達的處理的細節上,這與之前的早期基督教雕塑和后期的哥特式藝術雕塑都有著明顯的區別。
參考文獻:
[1]陳平.西方美術史學史[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2]安妮·謝弗(英),克蘭德爾,錢承旦(譯).劍橋藝術史:中世紀藝術[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