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
摘 要:琵琶,最先出現在秦漢時期。據文字記載,該樂器出自西域,經由波斯傳人新疆后流人內地。琵琶在秦漢時被稱為“秦漢子”或“琵把”,直柄梨型。琵琶起初記載是人騎在馬背上彈奏的一種樂器,是西域的商客為了招徠生意而在馬背獻技的一種玩物,用敲、擊、彈、奏等手法達到炫技之意。到了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關鍵詞:琵琶;演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94-01
琵琶是唐朝九部樂、十部樂最主要的伴奏樂器。為了區別曲項琵琶與直柄琵琶這兩種樂器,直柄琵琶后來經改進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阮”,它的表現力略遜色于琵琶。
琵琶張四弦,由弦槽、弦軸、山口組成。琵琶由六個相、二十五品構成。四弦中的第一根為鋼絲弦,二、三、四為鋼尼龍纏弦。其定弦為a、c、d、A。琵琶的右手技巧主要有“彈”、“挑”、“雙彈”、“雙挑”、“勾”、“抹”、“分”、“摭”、“滾”、“掃”、“劃”、“拂”、“輪”、“半輪”、“拍”、“提”、“摘”、“彈面板”等。左手的技巧主要有“泛音”、“吟”、“打”、“推”、“煞”、“絞二弦”、“伏”等。
琵琶的音量較大,音質清脆,是我國古代文人雅士最喜好的一種樂器,它表現技法高超,音色清脆明亮,常常用于抒發人的內心情懷。琵琶目前以演奏技法而分為“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汪派”等派系。“無錫派”即“浙江派”,形成于清代初年,以陳牧夫為代表,其主要作品有《海青拿天鵝》、《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月兒高》。“平湖派”以李芳園為代表,主要作品有《將軍令》。“浦東派”以鞠士林為代表,留有《閑敘幽音》手抄琵琶譜,主要代表作有《霸王卸甲》。“崇明派”發源于崇明島,以蔣泰、黃秀亭為代表,代表作品為《昭君怨》、《魚兒戲水》、《飛花點翠》。“汪派”也稱“上海派”,以汪昱庭為代表,留有《琵琶演奏法》一書。除上述各派的經典琵琶曲外,目前大家所熟悉的還有《大浪淘沙》、《漢宮秋月》、《陽春白雪》、《草原小姐妹》、《高山流水》等。
一、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
作品是20世紀50年代,呂紹恩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真實事件而創作。樂曲的引子以悲壯有力的角調式主題音調在琵琶的中低音區反復呈現,強烈地渲染出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悲壯肅穆氣氛。緊接著,琵琶奏出了堅定有力的旋律和類似軍樂的雄壯音調,塑造了出沒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區,頑強打擊敵人的八路軍戰士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體,作者除借鑒傳統琵琶武曲的掃拂、夾掃等演奏技法外,還運用了大量的不協和和弦、頻繁的轉調、三連音的節奏型以及敵我主題音調的交織、沖突等手法,以表現五壯士的英勇不屈、浴血奮戰和刻畫敵人的兇暴殘忍。第三部分是抒情性的,先在琵琶的最低音區奏出緩慢沉痛的曲調,然后在高音區用長輪奏出充滿深情的歌唱性旋律,以表達人民對狼牙山五壯士的深沉悼念和熱烈歌頌。最后,樂曲在用掃拂和輪雙弦技法奏出的震撼人心的音樂中結束。作者繼承了我國傳統琵琶武曲的表現手法,又借鑒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全曲結構嚴謹,形象鮮明,對于琵琶曲的創作和演奏技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二、琵琶獨奏曲《龍船》
作品由華彥鈞(阿炳)傳譜,描寫人們在端午節龍船競渡時的歡樂情景。樂曲采用了民間吹打音樂中常用的循環體結構,“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間進行。樂曲共有八段。一開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后墊以鑼鼓點。“三通鼓”用于古代戰爭中以擊鼓催征。《龍船》選用了“三通鼓”顯然是為了表現一個“競”字。阿炳還把《流水》等群眾熟悉的鑼鼓點移植到琵琶上組成段落,以渲染節日氣氛。第一段出現的鑼鼓聲在第三、五、七段中循環再現。樂曲中出現的四次曲調,前三次取材于民歌,最后一次是器樂曲《鑼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為表現樂曲內容需要,對歌調不是發揚其優美抒情的特點與熱烈的鑼鼓聲相對比,而是采用“彈”與“分”的技法演奏均勻的八分音符,后半拍為雙音,以加強旋律進行的動力,猶如劃船的人們同心協力,動作一致,破浪前進。琵琶還用長輪技法模擬嗩吶循環換氣以增強旋律的氣勢。
目前,隨著琵琶教育走向系統化和正規化,有很多人都能熟練地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然而最終能成為專業的琵琶演奏家的人卻很少,這就是由于他們即使掌握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卻在表現自我情感方面沒有提升到相應的高度。而真正的、出色的琵琶演奏家在進行琵琶演奏時能夠完全把演奏技巧與內心情感完美結合、完全釋放出來自己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表現不但可以使人們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還能體現出演奏者內心豐富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可以從下述兩點來實現琵琶演奏的技巧與情感表現的有機結合。
由于琵琶演奏者的自身條件、思想氣質、內在修養和藝術經驗都有所不同,因此,人們在理解和處理樂曲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但是,要使樂曲更加具有感人的力量,就需要演奏者具備非常高的獨特創造力。在琵琶演奏樂曲的過程中,演奏技巧與情感表現是相輔相成的。演奏技巧是情感表現的基礎,而拋開了情感表現,演奏技巧也將失去它實際存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許彩萍.淺析琵琶演奏中的音樂感覺和藝術表現[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2]藍瀾.淺談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現與培養[J].大舞臺,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