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賽煒
摘 要:根雕藝術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講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遵循樹根的天然形態,因式賦形,因此,根雕藝術中所蘊含的生態美學特征就顯得尤為特別。根雕藝術的生態美學特征,總體而言分為“奇”、“巧”、“韻”三個方面。“奇”即奇怪,指奇形怪狀,也指形態怪異。“巧”是指技巧和思巧。主要體現在選材、造型、刀法、命名等幾個方面。韻是指氣韻、神韻,是藝術家和觀賞者的心靈交流,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最好詮釋。“奇”、“巧”、“韻”三者緊密結合,這或許就是根雕藝術歷經千年卻仍然受到人們追捧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根雕藝術;奇;巧;韻
中圖分類號:J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18-01
根雕藝術是以樹根為藝術對象,通過藝術家的想象、設計、雕刻將其加工為可觀賞的藝術品的一種藝術形式。根雕藝術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根雕作品,到了宋、明、清代,根雕技藝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許多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我國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到了近現代,根雕藝術更加受到重視,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根雕藝術家。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根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逐漸被大眾所熟知,發展成為了受人喜愛的藝術形式。根雕藝術講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大部分運用樹根的自然生態形式,輔之以少量的人工技藝,因式賦形。因此,根雕藝術中所蘊含著的生態美學,值得人們對此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根雕藝術美學特殊性
相比于雕塑、繪畫、篆刻而言,根雕藝術更加強調的是因式賦形。拿到一塊樹根原胚,根雕藝術家往往會揣摩幾天,仔細觀察樹根的色澤、紋理、形態,在盡量不破壞作品整體性的前提下進行雕刻。依附于樹根本身的形態特征,輔之少量的人工雕琢。可以說,樹根本身的生態特征決定了這是一件什么樣的藝術品,而根雕藝術家更像是替自然執筆,盡可能將匠人之氣消磨其中。有經驗的根雕藝術家認為,遵循樹根的天然形態,只是進行簡單的修剪、裁鋸,這樣的作品既與真實事物不同,又比純粹的的人工雕刻顯得更為古樸大氣,令人愛不釋手,頗具賞玩意味。這種似雕非雕,道法自然的藝術形式,和我國古代繪畫中的留白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暗合中國古代道家的哲學理念。根雕藝術勝在天人合一,勝在似像非像,也勝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獨特的藝術特點為觀賞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無盡的藝術趣味。
二、根雕藝術的生態美學特征
根雕藝術之美體現在對于自然形態的尊重,是從自然形態中獲取靈感,從而賦予其嶄新生命力的創作之美。根雕藝術的生態美學特征,總體而言分為“奇”、“巧”、“韻”三個方面。下面就對這三個方面進行特征分析。
(一)生態美學之“奇”
“奇”即奇怪,指奇形怪狀,也指形態怪異。樹根生長在地下,由于土壤肥度、水源流向、蟲蛀腐蝕等自然外力的影響,往往形態各異,盤根錯節。在土木建筑師的眼中,這樣的材料無疑是廢物一堆,但在根雕藝術家的眼中,卻是上好的藝術材料,可以制成好的根雕作品供人們賞玩,恰合了老子“無用之用”的道德思想。根雕珍品勝在“奇詭”,創意獨特。有的根雕藝術家為了追求更好的藝術效果,甚至會專門尋找特殊環境中生長的材料,特別是蟲蛀、火蝕的材料。看中的就是那份自然作用下的獨特。比如說楓樹往往生長在巖石縫隙中,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楓樹的樹根往往盤曲錯雜,有的還會長巨大的根瘤,雖然在一般意義上并不美觀,但因其獨特的生態造型,特別是樹根內腔產生的片狀木質結構,往往成為雕刻靈芝和荷花的題材,無形之中賦予了一種古樸蒼涼的美感。
(二)生態美學之“巧”
根雕作品中的“巧”是指技巧和思巧。主要體現在選材、造型、刀法、命名等幾個方面。
選材是根雕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步,俗話說“七分天成,三分人工”,一件好的根雕作品和一塊適合的原料毛坯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很大程度上,根雕原料的好壞就決定了一件根雕藝術品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而選料的原則,正如上文所言的生態美學之“奇”,好的根雕藝術家會將丑陋的樹疤、蛀洞加以利用,使作品別有一番風味。同時,根雕藝術家也要熟悉不同樹種的樹根特性。根雕作品的創作往往是藝術家首先確定一個主題,然后再根據主題去選擇合適的材料,這就要求藝術家對于不同樹種的樹根特性有很高的把握度。
造型是指根雕作品的整體表現,集中體現了藝術家的思想內涵。造型也是一件根雕作品的靈魂所在,需要準確的找到作品的切入點,達到“立象以盡意”的效果。通過整體造型來評判一件根雕作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巧妙的造型能夠立刻抓住人們的眼球,沒有藝術造型的支撐,根雕藝術家想要表達的主題就失去了載體,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形神兼備,渾然一體,才能使意象和物象達到完美的統一。
刀法是指根雕作品的雕刻技術,根雕的刀法細分而言有幾十種,對于不同的根雕原料,也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比如想要刻畫雄渾古樸的景象或是飽經風霜的老人,適合用方形刀法,粗拙笨重,和雕刻對象十分契合。同樣,如果需要雕刻姿態柔美的少女,則需要選用細口刀法,便于表現少女身體的曲線,體現流暢度。各種刀法技巧的使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需要根雕藝術家們經過千百次的雕刻創作慢慢揣摩得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根雕師傅往往需要練習十幾年才可以獨立負責大型的根雕作品,最終達到“手中無刀,心中有刀”的完美境界。雖然機械刻刀逐漸應用于雕刻工藝之中,但相比于機器流水線產品,手工雕刻以其獨特的雕刻技法,深厚的人文內涵,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始終受到人們的喜愛。
命名雖然簡單,但是也是體現生態工藝之“巧”的重要方面。好的名字可以更好地體現作品的主題思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根雕作品講究的意向和物象的結合,主題表達上較為含蓄。同樣,根雕作品的命名也不要過于直白,要盡量做到“信、達、雅”,名字要有意境,和作品的主題剛好切合又能夠適當的升華主題的內容。比如一件雕刻女性盼望外出打漁丈夫歸來的根雕,如果單純的按照雕刻對象命名為“望夫女”,雖然表達出了根雕的內容,但缺失了一些韻味,而命名為“盼”則更為恰當,最終達到了意境和內容完美的結合的目標。
(三)生態美學之“韻”
中國古代繪畫講究“氣韻生動”,根雕藝術也不例外,一件好的根雕作品也講究“韻”在其中。韻是指氣韻、神韻,是藝術家和觀賞者的心靈交流,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最好詮釋。欣賞根雕作品的生態之韻,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因為根雕作品不是具象作品,也不是單純細致的刻畫某一物體,而是用簡練的手法來傳達作者的思想。對于盤曲的樹根,有的人看到的只是雜亂的枝條,有的人看到的是頑強的生命力,而有的人則看到了內心的糾結和彷徨。藝術家需要抓住材料的某一個點,刪繁就簡,突出主題。根雕作品或許材料簡單,沒有其他雕刻作品的華麗外形,但正是這種木質的溫度感,讓作品的氣韻更好地流動,完成人和樹木的情韻交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結語
任何一項藝術都離不開它采用的原材料,根雕藝術正是將天然樹根中的“奇”結合根雕藝術家的“巧”,從而產生生態美學之“韻”的一門傳統藝術。通過藝術家的一雙慧眼發掘原材料獨到的生態美學,運用一雙巧手,刪繁就簡,化腐朽為神奇,從而產生出無數震撼人心,富有生命力的偉大作品。尊重自然之美,利用自然之美,不妄加改造,“奇”、“巧”、“韻”三者緊密結合,這或許就是根雕藝術歷經千年卻仍然受到人們追捧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呂耀華.根雕藝術創作實訓的啟迪[J].上海藝術家,2011(05).
[2]吳建峰.根雕藝術的生態美學特點及表現[J].大眾文藝,2015(19).
[3]楊寶玉.中國傳統文化與根雕藝術[J].大眾文藝,2011(12).
[4]柯義森.根雕獨特造型藝術審美探析[J].雕塑,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