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坤
摘 要:外國餐飲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實際是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匯。因此在外國品牌名稱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順應消費心理、關注社會文化、遵循語言結構規律的翻譯策略。而大多外國餐飲品牌名稱翻譯呈現出的三音節結構現象,和中國本土店名,尤其是傳統老字號之間有著契合之處,與中國本土店名文化以及漢語的語音結構有關。
關鍵詞:消費心理;社會文化;語言結構;三音節結構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54-03
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國際貿易越來越繁榮,中國在加大對外輸出商品的同時,大量的外國商品也涌入了中國市場。外國商品想要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就必須讓商品被更多的消費者認識,而品牌名稱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商品的印象和認可。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商品的品牌名稱翻譯尤為重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商品中,餐飲品牌有很多,以下列出在中國比較出名的外國餐飲品牌:“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賽百味”、“棒約翰”、“赤坂亭”、“比比客”、“冰雪皇后”、“元氣壽司”......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比較出名的餐飲品牌的名稱大多是三個字結構,也就是三音節結構,不得不聯想到我國本土的一些餐飲品牌尤其是老字號,如“全聚德”、“永福樓”、“功德林”、“老鼎豐”、“簡樸寨”、“陶陶居”等,也是三音節結構,兩者之間的聯系值得我們去探究,本文將從外國品牌名稱的翻譯策略入手,探究原因。
一、順應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商品的貿易是一個交際的過程,要想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就要了解交際對象的心理需求。貿易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對消費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和興趣。基于消費者心理需求這一點,品牌翻譯需要采用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創造的異化翻譯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規化翻譯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一)異化翻譯法
異化翻譯法是讓翻譯沖破目的語的常規,不遵循目的語的語法規范,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常使用直譯和音譯兩種方法。
直譯是既保留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例如美國Burger King餐廳進入中國市場時,直接根據中英文詞義轉換翻譯:“Burger”漢堡、“ King”王,中文品牌名稱就為“漢堡王”,很具有西方自信張揚的文化傳統;又如日本的餐飲品牌げんきすし,“げんき”意為“朝氣”,漢字為“元気”,在日文中的意思是“健康”,和中國傳統的“元炁”(道家的觀點)有較大的差別,“すし”意為“壽司”,“げんきすし”就翻譯為“元氣壽司”,彰顯其品牌文化以及大和民族的情調。
音譯是用發音近似的漢字翻譯外來語,不保留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以McDonald's為例,如果是直譯應該為“麥克唐納的快餐店”,又長又拗口不利于宣傳,所以音譯為“麥當勞”,簡單易上口,具有明顯的外國風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明星麥當娜(Madonna);還有韓國的燒烤快餐連鎖品牌TUDARI音譯為“土大力”,和韓語本義的“團結協作”沒有什么關聯。
雖然直譯和音譯翻譯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像“漢堡王”、“元氣壽司”、“麥當勞”、“土大力”這些品牌名稱翻譯,都具有吸引人的異國情調,顯得新穎獨特,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的求新、求異,甚至有點“崇洋”的心理。
(二)歸化翻譯法
歸化翻譯法,和異化翻譯法相反,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為目的語消費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讓翻譯加入目的語的文化因素,減少因為語言和文化不同帶來的障礙。如美國的SUBWAY快餐店,就Subway的字面意思“地鐵;地下通道”,很難想到這是一家快餐店,其創始人因為想做“Sub”(潛艇三明治的簡稱)快餐店,所以將店名取為SUBWAY。但是SUBWAY到中國,店名翻譯不能夠按照字面意思,這樣的名字很難吸引中國的顧客。于是SUBWAY翻譯為“賽百味”,意思淺顯易懂,不僅表明它的食品味道好,還宣示了它賽過其它同行的實力,自然能更吸引顧客;還有韓國的餐飲品牌Bibigo,其英文名結合了韓語“拌一拌”(該品牌主營韓式拌飯,韓語“拌”羅馬音為“bibida”)和英語 “To-go”(英文義為“外帶”),表現了“健康快捷”的飲食文化,但是不懂英文或者韓語的消費者很難理解。所以Bibigo采用了符合中國消費者心理的翻譯名稱“必品閣”,很有中國風味,中國消費者在不了解的情況下,甚至以為是中國本土的餐飲品牌。
(三)異化歸化綜合運用以及與三音節結構現象的關系
雖然異化翻譯法和歸化翻譯法處于相反面,但在實際運用中相輔相成,外國餐飲品牌名稱翻譯時,會側重一種,很少只選擇一個方面。譬如McDonald's雖然是音譯為“麥當勞”,但是同時加入了中國元素:麥子和勞動,比較符合勤勞的中華傳統美德,這種思路就是歸化翻譯法。還有在歸化翻譯法的Bibigo,可以看到其翻譯名稱“必品閣”和Bibigo在發音上的相似,屬于音譯也就是異化翻譯法。
據此得出三音節結構的原因是,外國餐飲品牌名稱翻譯要順應中國消費者心理需求,而中國本土的品牌名稱三音節結構居多,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氛圍,如果外國餐飲品牌名稱和中國本土的文化氛圍有悖,就很難吸引消費者。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受社會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就必須對社會文化進行深入探究,才能找到三音節結構的原因。
二、關注消費者的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包括哲學、倫理道德、藝術、宗教等概念,從社會現象可以折射出社會慣例和歷史傳統,店名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必定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中國店名文化也尤為重要。外國餐飲品牌名稱翻譯就得關注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以獲得更多的消費者。
(一)中國社會文化對店名選字的影響
中華文化對命名有著獨特的傳統,不管是人名,地名,或是商品名,都表現著“托物言志”的文化特征,以寄托愿望、感于時勢、或表現地域,既然是寄托,命名時會選取積極意義的詞語。這一點上,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異,外國品牌或是以創始人來命名,如McDonald's;或是食物的名稱(或種類),如SUBWAY;甚至是中國文化中負面色彩的詞語,如美國的Sprite(詞義為“小妖精,調皮鬼”)汽水,也就是受廣大青少年喜歡的“雪碧”。因此,外國品牌名稱在翻譯時要有思維上的轉換,順應中國的社會文化思維,不要選取中國文化中的忌字,比如“死”、“壞”等。當然,中國也有一些品牌名稱帶有負面意義的字,如“長沙臭豆腐”,但這種情況很少。在此,需要了解哪些社會文化對店名的選字產生了影響。
1.儒家道家等哲學思想的影響
店名語言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受著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影響,而哲學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最突出的是儒家的影響,像“德豐堂”、“同仁堂”、“好利來”、“廣濟堂”無不體現著儒家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等等。至于道家等其他百家,如“聚仙樓”、“天然居”體現道家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便宜坊”、“二元店”體現墨家的“互利”。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對店名也有影響,但傳統道德本身受到了哲學思想的影響,參照前文即可。
2.文學藝術的影響
自先秦文藝作品以來,詩詞歌賦,戲曲小說,還有一些神話傳說都對店名產生了影響,這是出于對文化的重視。有源自《禮記》“鴻雁來賓”的“鴻賓樓”,有出自陶潛“揮茲一觴,陶然自樂”的“陶然居”,有出自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甚至還有直接引用名人姓名或者文藝作品的“杜康酒館”、“太白酒樓”、“武大郎燒餅”。到了現代,還有“孔乙己酒館”、“大宅門”之類的店名。
3.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
有些店名就是借用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名稱進行命名,有借助建筑物一部分的:“堂、庭、殿”;借助建筑物整體的:“港、屋、齋”;借助建筑群的:“城、坊、莊”;還有一些借助了建筑一景的:“苑、園、塘”等。這些都體現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但是一般店名不會選取“廟、庵、觀”之類的宗教場所為名,這是因為宗教比較神圣莊重,且受“敬鬼神而遠之”思想的影響。
外國餐飲品牌翻譯過程中,要關注這些社會文化因素,在翻譯過程中參照這一策略,順應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產生心理共鳴,能更好地吸引消費者。比如日本的快餐連鎖店SUKIYA(すき家),SUKIYA是“すき家”的羅馬音,日文含義為“喜歡的房子”,讓人不知所云,SUKIYA就翻譯為“食其家”——大家都來吃這一家,既有中國的語言特色,又有日本文化風韻,同時也表示了這家飯菜很好吃,打出了廣告效果。還有日本的Saboten(さぼてん)餐廳,さぼてん在日文里是“仙人掌”的意思,代表其“堅強的生命力”的企業文化,但是直接取名為“仙人掌”就有些生硬,所以在引入中國時,Saboten音譯為“勝博殿”,很貼近中國文化;又如美國披薩品牌Domino's Pizza,“Domino”原義為“多米諾”,但是這樣的名稱顯然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Domino's Pizza基于文化因素的考慮,被翻譯為“達美樂”,而“達”、“美”、“樂”這三個含有積極意義的字都是中國人喜歡的字,比起“多米諾”,很顯然“達美樂”更能受到中國消費者的青睞。
(二)店名文化與三音節結構現象的關系
對于中國店名本身就出現的三音節結構現象,也是研究的重點,要探究三音節結構,還得深入到中國店名文化本身。店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附屬概念,同樣源遠流長,其形式有書面形式(招牌)和口頭形式(吆喝),但主要載體還是書面形式,中國店名文化的書面形式經歷了幌子、招牌、懸額到如今的標牌,都可統稱為招牌。而招牌對店名的長度進行了限制,可供書寫的面積只有方寸之間,那么店名選擇短小精悍的三音節結構也在情理之中。
店名的長度受到限制,不只是招牌的限制,還有語言方面的原因。商店要成功就必須傳播,如果是太長的店名,在傳播方面就會受到阻礙。因此,店名的字數必須恰到好處,畢竟店名的主要作用是傳播。據此可以得出三音節結構現象的一個原因:載體容量的限制和傳播方便的要求。
三、遵循語言結構的相關策略
店名說到底是一個語言現象,要回歸到語言結構本身。語言結構的相關策略主要是語音和語義兩個方面,根據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對店名語言結構的研究重點將放在語音結構上。
(一)語義相關策略
語義相關策略注重與原翻譯名稱的語義相聯,因此,進行翻譯時會尋找與原品牌名稱意義相近的字詞進行組合。這種策略下有兩種翻譯方法,一種是語義直譯,一種是語義衍譯。語義直譯就是直接根據原品牌名稱的語義翻譯,如Burger King譯為“漢堡王”,PaPa Johns譯為“棒約翰”。語義衍譯是根據原品牌名稱的意義衍生,翻譯成與其意義相近或者意義相關的名稱,如Dairy Queen,Dairy的本意是“牛奶或乳品”,將Dairy翻譯為冰雪是由于其所制作的是冰淇淋,而冰淇淋和雪有相似性,聯想翻譯為“冰雪皇后”。如果按照本意翻譯為“奶品皇后”,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冰雪”也更具形象性。又如Costa,本是意大利一個家族的名字,該店經營的又是咖啡專賣店,和coffee的英文發音比較接近,就翻譯為“咖世家”,衍生了意大利語的本意,加入了英文義,還能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這里涉及選字的問題,在社會文化相關策略中我們就詳細敘述了,不再贅述。
(二)語音相關策略
語音相關策略的重點在于品牌名稱的語音外在形式,看重翻譯名稱和原名稱的語音相似度,因此,翻譯時會選擇與原品牌名稱語音相同或相似的字詞。比如前文提到的Subway翻譯成“賽百味”,韓國BBQ烤肉譯為“比比客”。需要注意的是,語音翻譯策略要遵循漢語語音結構。
1.店名黃金格
從音節數量上來看,漢語里面基本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所以店名幾個字就是幾個音節,一、二音節的店名就比較容易記憶,但同時也造成容易重復。至于音節較多的店名,字詞多了,店名字數也多了,不方便傳播。三音節的店名既避開了一二音節過短的缺點,多一個字,組合成的信息也相對較多,而較之多音節更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實際上老字號也不全是三音節,也有四五音節,如“胡慶余堂”“商務印書館”,效果和三音節類似,只是三音節結構更普遍。可以說店名的3、4、5音節是最優音節段,被稱為店名音節的“黃金格”。
2.漢語語言的韻律
漢語的音節界限分明,音樂性很強,在四聲還沒發現之前,就很講究音節對稱、韻律和諧。中國最早的詩歌《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采用的就是雙音節對稱。在漢語的音節組合中,雙音節詞具有和諧的音律美這一不可代替的優點,所以占大多數,而且意義表達也較為便捷。這導致四音節成語也是2-2結構,即使從意義上不能劃分也會分割,如“手不釋卷”。傳統老字號的店名也遵循了這一語言規律,先是以兩個音節的詞語作為區別名,再加一個音節的字作為場所名,比如“天然居”、“鶴年堂”;如果區別名是三個音節,一般直接用區別名代替店名,要強調經營項目或者場所的,一般加上兩個音節,如“狗不理包子”、“海灘燒烤”。
以上兩點正是傳統商店三音節店名較多的根本原因,這也影響到現在的商店名稱。現代的店名雖然隨著商業化的發展,不再拘泥于三音節結構了,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多到十多個音節,少到一個音節。以筆者在咸寧市所見到的店名來說,最長的有十五個音節“北京現代汽車路通特約銷售服務店”,最短的是兩個音節“美的”。但是還是以三音節居多,或者是四音節,以筆者所在學校附近為例:“麥香園”、“九百碗”、“天天香”、“池塘邊”、“川味香”、“艷陽天”、“小藍鯨”、“韓餐小館”、“學子餐廳”、“湘鄂面館”等等,也有較長的,“黃燜雞米飯”、“逗游時光桌游吧”、“明基電競迷尚生活館”。可以看到,除非是添加表示經營項目或場所等中心詞,一般就是三四個音節。
(三)語言結構與三音節結構現象的關系
中國的店名應傳播信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漢語本身注重音節對稱、音律和諧的特點,所以多呈現的是三音節結構或者是稍多的4、5音節。那么外國餐飲品牌翻譯名稱呈現出三音節結構的情況就好解釋了。外國品牌名稱翻譯成中文,就進入了中國文化的場域中,處于中國文化場域,要遵守場域的“規則”,就已經是漢語語言系統中的符號,不再是之前的文化系統的符號了。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外國品牌翻譯名稱看成是中國品牌名稱進行研究,代入中國文化,對于三音節結構就容易理解了。
四、結語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國家間的品牌名稱的翻譯實際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不同文化場域之間的碰撞,這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過程,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不管是外國文化輸入中國,還是中國文化輸出外國,都需要從對方社會文化角度進行考慮,才能打開文化市場,促進世界文化的融匯發展。
對于店名語言的研究不止于此,店名語言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在商業領域的一個交匯和投影,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邢福義.文化語言學(修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錢理,王軍元.商店名稱語言(一版)[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
[4]劉寧生.店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中國語文天地,1987(06).
[5]金敏星.漢語商業名稱的語義探討[J].漢語學習,1999(06).
[6]李宇明.中國現代的語言規劃[J].漢語學習,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