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鈞
摘 要:《構式研究》是構式語法理論與現代漢語習語構式研究相結合的力作。從內容上看,該書主要包括六個部分。在緒論部分,作者從構式語法理論、口語研究和情感意義三個方面鎖定該書的研究背景與研究對象,即三者的交匯點,并厘清了idiom、口語習用語與習語性構式三者之間的交叉關系。第二章是理論基礎。作者先是梳理了Fillmore & Kay、Langacker、Goldberg和Croft等人對構式定義的分歧。在這一基礎上提出該書主要以Goldberg的構式語法理論為背景的,并進一步根據漢語的事實作一些修正和更具體的闡釋,明確該書中構式的內涵。
關鍵詞:習語;構式研究;情感意義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60-01
近年來,以構式為基礎的語法研究不斷地被擴展和拓深。無論是理論建構還是實證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對構式感興趣的學者中,鄭娟曼的研究是值得重視的。鄭娟曼在她讀博期間就開始了對習語構式的關注和思考,這7年間發表了十來篇有關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的專題研究論文,并出版了第一部習語構式研究專著《現代漢語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研究》(中國社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以下簡稱《構式研究》)。該書是構式語法理論與現代漢語習語構式研究相結合的力作,反映了漢語習語構式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書在內容具有很大的創新。首先,它建立了一個以“習語性貶抑義”為綱的構式系統。以往的研究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只是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的一隅。《構式研究》利用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挖掘該類特征構式的普遍規律,可以說該項研究既有一定的寬度,又有一定的深度。此外,它是對漢語口語研究的充實。口語是語言的基礎和源泉,然而口語的研究相對滯后。作者以漢語中最真切、最自然的習語性構式作為研究對象,以大量的口語語料為基礎,突破了以往只用句法組合的形式規則來解釋語言的局限,使我們更接近于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其次,《構式研究》對情感意義的研究不限于詞匯領域,而是擴展到了句法層面。詞項與句法之間不存在本質的區別,沒有清晰的界限。它們都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語法體系就是以構式為基本單位形成的巨大網絡。因此,大于詞項的句法結構和習語同樣具有情感意義。而且這些情感意義的產生可以偏離組構成分的合成意義。這些語言現象無疑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再次,《構式研究》以大量的個案研究為基礎,歸納總結出了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的構形特征。
朱德熙先生認為,語法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弄清楚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習語構式的不可推導性很強,雖然在形式與意義上很難找到嚴格的對應關系,但卻也不是零亂無章的。如:簡省式、引述式和疑問標記、第二人稱代詞和近指代詞“這”、極性詞、結構重組式,并進一步探討了形義對應的理據性。對于這些形義之間關系的總結將有助于我們對習語性貶抑性構式的學習和運用;最后,該書還從習語性貶抑義構式出發對這些透明度較低的構式義的形成機制作出了統一的解釋。構式語法理論的一個基本信念是構式的整體意義大于部分之和,但卻沒有回答構式義從何而來。陸儉明在Goldberg(2007)譯著的序言中也提出:構式義是不能從已知的構成成分、內部結構關系或其他構式推得的,那么這種構式義是什么賦予的?本文從歷時與共時相結合的角度,認為構式義來自構式的語境和使用頻率。發現了情感義習語構式內部的不平衡性,并給予可能性的解釋。通過對習語性褒揚義構式與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的對比研究發現,后者在數量上遠勝于前者,也就是說更多的構式在意義不透明的情況下,衍生出了貶抑性情感義,而不是褒揚性的情感義,這也是一個對漢語事實的新發現。另外,全書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也很有創新。在研究時,全書貫徹了以下方法論原則:一是意義和形式相結合的原則,找出習語性貶抑義和表現該意義的形式特征之間的對應關系,二者互相參證;二是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原則,既注意習語性貶抑義構式意義的固定性,又重視該構式在使用中的靈活性,還注重橫向與縱向歷史上的傳承與發展;三是結構和功能相結合的原則,既分析了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的外在形式,又分析了構式的話語功能,并分析構式和功能間的互動關系;四是描寫和解釋相結合的原則,既對構式表義特征進行描寫,還解釋了產生這種規約化的內部機制和外部動因。
總體上說,《構式研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它既是漢語基本語言事實的挖掘,同時也是在漢語事實的基礎上對現有構式語法理論和研究模式的驗證、充實和完善。而對現代漢語中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系統的描寫與總結對國際漢語教育起到一定的幫助。漢語中的一些習語,其語義或功用相對復雜且在口語中使用頻率很高,是漢語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構式研究》對具有習語性貶抑義構式的用法進行歸納總結,能加深學習者對漢語構式的理解,掌握其搭配條件和規律,提高學習的效率和運用能力。當然,作為第一部在構式語法理論的框架下系統地探討漢語習語構式的著作,書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例如,關于習語性貶抑義構式與習語性褒揚性構式不平衡的探討還缺乏具有很強說服力的深層次成因。在語料方面,該著作作為口語的研究,還缺乏對鮮活的自然語料的采錄。這是以后進一步需要開展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