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修巖
摘 要:趙孟頫不時流露出來的退隱之心,那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心態,這既與以宋室仕元情節的糾結有關,也與他作為傳統中國文人一貫外儒內道的情結有關。我們知道,趙孟頫與方外人士交往頗深,其中有畫“葡萄”而知名的僧人,人稱“溫日觀”的釋子溫(生卒年月未考),趙孟頫與之執弟子禮,且多有書翰往來。與南谷真人杜道堅(1237—1318)亦有師徒之宜。而趙孟頫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年)弟子。故而,趙孟頫時時表現出思想與內心世界的復雜性。
關鍵詞:趙孟頫;古意論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63-01
趙孟頫(1254—1322年),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五世祖乃安僖王子偁,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趙昚,是為孝宗,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即孝宗之兄,賜第于湖州吳興,遂為吳興人,人稱趙吳興,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等。應召入元,官至集賢直讀學士,翰林學士承旨,死后追贈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趙孟頫博學多才,擅詩文、通考據、解金石、精鑒定、長音樂、懂經濟,書法篆、隸、楷、行、草無所不精。
《元史》本傳記:“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楷書被譽為四大家之一(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繪畫山水、人物、竹石、鳥獸均造詣深厚,傳世作品以人物、鞍馬最多。董其昌《畫眼》評:“趙集賢畫為元人冠冕”。其妻管道異、其子趙雍均在書畫上名冠一時,元仁宗曾把三人書法合裝成帙,秘藏于宮中。繪畫本應冠以元四大家之首,然因以宋仕元而為后人詬病,尤明代董其昌之論而斥之于文人畫家之外。
公元1279年,洶涌的蒙古鐵騎攻入都城臨安(今杭州),南宋王朝滅亡。第一個少數民族一統天下的王權登上中國歷史的舞臺。靠武力打天下,要穩定初始政權只有靠武力。元統治者挾軍事上的威力,厲行野蠻的專制統治,把中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廢除科舉制度,漢人儒士被排斥在政權之外,以致“十儒九丐”,讀書人不再有一席之地。國破家亡,文人無以為計,只好忍辱偷生,寄情于書畫。
時畫風有兩類,一是遼金以來北方及其繼承者元代宮廷工麗寫實畫風,二是南宋宮廷院體精麗巧密畫風,尤其是馬夏的半邊殘山剩水。這兩種畫法,既不能讓這些失落文人在筆法語言上輕松放筆直取,又不能滿足對家國江山的懷戀,而宋蘇軾倡導的寫意畫風,倒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他們寄情適性的目的,從而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畫風,一為工細巧麗,二為文人墨戲。但是,文人墨戲雖然可以解一時之興,卻不能完全滿足它們對山水家園的愛戀之情。好在,國家的統一使“靖康之變”淪沒于金朝的唐代、北宋繪畫輾轉流傳到江南,加上南宋皇室一些珍藏亦因宋亡而流散民間,許多南方文士有機會見到久違的唐代、北宋繪畫,從而找到了一種可以更好慰藉心靈的繪畫形式,而不再是讓人心酸的半邊山水,不合時宜的宮廷細瑣工艷巧技抑或消極的文人墨戲。
1282年,程鉅夫初下江南,遇趙孟頫,勸其出仕,趙不就,程鉅夫感其義。是年趙孟頫29歲,近而立之年,已經是“聲聞涌溢,達于朝廷”。就在這一年,宋相文天祥因不屈而被殺于元大都。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謂:“自今省、部、臺、院必參用南人”,遣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到江南搜訪遺逸,頫以首選,與姐夫張伯淳以及萬一鶚、張伯淳、凌時中、胡夢魁、曾沖子等24人被舉薦應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北上大都,從此開始了他仕元的生涯。這一年,趙孟頫33歲。
這就是所謂的“古意”,以象寫意,不計形似,詩畫一體。這是趙孟頫與當時畫法不一樣的地方,加上推進畫詩書印的全面融合,完成了自己對中國畫的獨特創新與貢獻。而與其繪畫本為一體的詩文、書法相比,這也是他高出歷史又改變中國繪畫歷史的地方。
當然,藝術與時代畢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意識形態,但這種關系是一種自然存在,不應是人為形態。我們不可以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地位作為唯一標準來評判一位藝術家或文人,歷史最終還是要看他的藝術成就,而不是一時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名位(我們這里絕不是一概而論只是說這一現象確實存在而已)。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相反,往往把藝術家所處的社會地位與名聲看作唯一的標準。而藝術家也多以結交權貴和有錢人為榮,甚至唯馬首是瞻。這一點,也是我們與古人不一樣的地方。古人也追求結交權貴,但這些權貴與文人們一樣從小讀一樣的書、寫一樣的字、作一樣的詩,又多家富收藏,故而是在同樣的語境、同樣的愛好、同樣意趣中交游,所謂同好相交,而且也會同樣被寫進歷史。今天就大不一樣了,我們沒有可以交往的文人士大夫,這些所謂權貴、有錢人也絕對不會被寫進歷史。說白了,古人交游而今人交際,白白把大量寶貴的時間與生命浪費在一時浮華的紅塵名利場中,讓難得的才華付之東流。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傳承給我們古老而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家不再讀同樣的書,尤其是家庭、學校、社會是三本不同的書,讓本來屬于所有人的傳統中國書畫(尤其是書法)只屬于極少數專業人員。
當我們今天感覺到因為它的缺失而導致巨大的社會問題,認識到它的存在必要時,突然發現我們已經失落的太多。和諧社會,先和諧文化、和諧人。但是,“百年樹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可不是一句口號、一時的沖動,抑或全民動員的文化產業所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