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復興
摘 要: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廣泛的數學領域,它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更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它是學生以后學習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基石,是每個人數學涵養的必備要素。本文就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意志、注重學習方法、形成良好計算習慣等方面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闡述。
關鍵詞:興趣;方法;習慣
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培養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計算教學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更是貫穿于全過程。從常見的各種測試卷來看,計算題的分數占總分數的30%左右,大約有80%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而拿不到計算題的滿分。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認為是孩子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其實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表現。也有一部分老師只重視解題方法和思路的引導,而忽視了對運算過程的理解性、合理性、簡捷性的必要指導。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培養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計算教學本身就是跟枯燥乏味的數字搞“趣味活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從而達到準、快的目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起好玩的游戲,數學的學習活動簡直枯燥得不得了。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滲入一些好玩的游戲。如《七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以談話引入法作為引入,跟學生說:“今天我們到數學樂園玩,看船來了。小船是用什么來圖形組成的?幾個圖形組成的?”生:“一只小船有7個三角形,就是一個七,1×7=7,一七得七。”“兩只小船呢?”這樣以此類推到七七四十九,通過讓學生數小船圖形的個數來認識七的乘法口訣,然后把練習題設計為數學樂園里玩的項目,如“誰是計算小能手”“口訣對算式”“比一比”“生活中的應用”等等。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情來完成有關的練習題,這樣學生在玩樂中獲取知識,鞏固知識, 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持之以恒,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
組織學生長期堅持進行準確、快速的計算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我的具體做法是以下三點:
(一)天天練口算
每天用5分鐘來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在練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進行重點練習,對于學生比較難掌握或者是容易出錯的內容更要著重練習。練習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如:接力賽、奪紅旗、找朋友、對口令、同桌編題交換完成并評分等,這樣在進行訓練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進行對比練習
學生總會出現一些題目比較容易混錯(如53+12錯算為66,把個位的3+2錯算為3×2=6)所以我在教學中會把它們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對比練習,這樣讓學生通過糾正錯誤來提高辨析能力。
(三)定期進行改錯練習
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都會把它們收集在一起,定期上一節錯題糾正課,讓學生當“小老師”指出錯誤的地方,說明原由并改正。這樣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計算的準確率,還克服影響學生正確計算的心理因素。
三、講究方法,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計算教學最忌諱重結果輕思維、重法則輕算理的做法。有些計算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其實很簡單,老師還沒教,大部分學生也會算,所以如果老師沒有講究方法來進行教學,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課堂將會無聊至極,同時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減少。作為老師,不能因為學生會算,就略帶而過。而是要通過聯系實際情況讓學生明白算理,總結出計算的法則,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學習的內容,真實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中。
比如: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教學中,“180+340=?”,從回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算理過渡到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地把180+340計算出來,從表面看來,學生好像都會了,但如果老師對計算過程不多加解釋,略帶而過,學生就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計算道理。所以,一節計算課決不僅僅只停留于計算能力,要讓學生參與到計算的過程,不但會算,而且要知道為什么這樣算,這才是計算課應該達到的真正目的。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不僅讓學生能算出結果,還讓他們明白算的道理。這樣,既使學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學知識前后融會貫通,從而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四、嚴格要求,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計算的準確性。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一)認真審題的習慣
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細心認真審題,但是對于計算題,很多學生都提筆就做,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數字、符號,往往出現抄錯符號或抄錯數據,甚至運算順序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才動手解題。所以我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先審題,觀察算式中的數字和符號的聯系,再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答題前要做到心中有數。
(二)養成檢查的習慣
計算完后很多學生忽略了檢查,其實檢查可以把算錯的查找出來,并改正,這樣不僅能保證計算正確無誤,而且還能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所以老師要教育學生對計算的結果自覺檢查,同時在教會學生用估算可判斷運算結果的合理性;在減法中,差和減數應都小于或等于被減數;在加法運算中和應大于或等于每一個加數等等。
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形成的。作為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教學相長,不斷思考,不斷創新計算教學方法,避免教學的單一性、枯燥性。那么,我們可以相信,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會離我們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