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煒
摘 要:燦銘老師能整體地學習傳統,理性地思考現代。他的草書形成了樸茂沉雄、禪意深蘊的主導風格,又千變萬化,豐富多彩,耐人尋味。其書法藝術扎根傳統,體悟現代,意義深遠。
關鍵詞:劉燦銘;草書;賞析
中圖分類號:J2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66-01
有幸親睹燦銘老師現場作大草,心自震撼,雖逾數周,猶然歷目。兩米見方的布匹平伏于地,燦銘老師蹲于其上,挽袖揮毫,運筆如飛,一溜云煙,如天馬行空,疾風驟雨,瞬間煙霞盈落,彌漫布匹,酣暢淋漓,渾樸沉雄,仿佛一個遠古探險歸來的智者,胸懷豐厚的傳統底蘊,正用他的智慧、才情和膽識傾情地詮釋著這個新的時代。
一、根植傳統
根植傳統,面向現代,形成個性化的書風,是今天書法藝術發展的主流方向。燦銘老師能整體地學習傳統,理性地思考現在,草書創作時有新意,日趨成熟。他的草書從傳統一路走來,廣納博采,精取妙涉,集大王蘇子之文氣、黃道周之風骨、吳昌碩之流暢于一身,融文人書家之學養與民間書法之質樸于一爐,匯傳統底蘊與時代精神于一體,加上筆法、墨法和章法結構的豐富多變,容與相諧,渾然一體。沈曾植主張“異體同勢,古今雜形”,(《海日樓書論》) 燦銘老師亦深諳此理。他既精臨《好大王》、《廣武將軍碑》、《二爨》,取其凝重渾樸,又廣涉章草、敦煌寫經、秦漢簡牘、魏晉殘紙,吸收其拙樸靈動的特點;既學習蘇東坡、米芾、吳昌碩、黃道周的雄健豪放,又傾心于二王、董其昌的灑脫超逸;既崇尚古代大家之典范,又汲取現代名家之優長。燦銘老師尤精小楷和大草,劉老師深入研究敦煌寫經,吸收融合其質樸、靈動之美學特質,融入佛教禪意和時代精神,小楷面貌為之一新,同時又以楷法入草,草書自成一貌,形成了樸茂沉雄、禪意深蘊的主導風格,又千變萬化,豐富多彩,耐人尋味。
二、草書特征
細究燦銘老師草書,張力、靜逸與和諧應是其草書特征。燦銘老師草書筆法高古,純中鋒用筆,其用筆先蓄力內斂繼而奮力外張,運筆暢達而墨象靈潤,線條氣息充盈,奔突不息;結體也是中間疏朗,四周滿溢;章法上亦倚眉壓邊,甚而奔突而出,整幅作品從線條到結字再到章法,氣息暢達,張力四溢,洋溢著一股雄渾昂奮的激情。燦銘老師號一無道人,一心書藝,恬淡處世。因而在其草書意態奇異而氣象博大的另一面則是虛靜、超逸。細品每一根線條,無論干澀、濃淡,其內息卻恬淡虛靜,超凡脫俗,瀟灑飄逸,如暢流之河水,雖暗流涌動,卻又靜逸安寧。燦銘老師以其過人的功力把張弛相融,靜逸相諧,縱有度,收有節,在揮毫落墨之際,意興相發,心手相應,達到自然容與的境地。
草圣張旭以草書名世,但其楷書《郎官石記》法度森嚴,筆法與二王、虞世南一脈相承。歷來評論張旭書法者都言其“守法度者至嚴,則出乎法度至縱”,“騏驥千里而未嘗知服襄之在法駕也”。(《廣川書跋》) 由此我們領悟到堅實的楷書基礎對一個優秀的草書家是十分重要的。燦銘老師不但擅長大草,亦精于楷書,猶長于小楷。其小楷《金剛經》、《六祖壇經》等主要取法敦煌寫經,“化俗為雅,化野為文”(劉燦銘,《化俗為雅,化野為文》,2006年《中國書法》第五期),去粗野俗陋,取天真率樸,化俗野為文雅,確有意外之趣。
近年,燦銘老師又進一步深入研究敦煌寫經,多次親臨,揣摩感悟,實踐創作,加上燦銘老師精研佛經,體悟佛法,感悟時代與人生,寫經體小楷越發靈動精妙,意蘊深厚。其楷書筆法,諸如中鋒用筆,提按頓挫,輕重徐疾,逆入回鋒等都純熟地用于草書創作中,因而其草書在博大氣象中又見細膩精到,拙樸靈動。
三、體悟現代
燦銘老師最可貴的是既精研傳統又體悟現代。書法是我們民族特有文化藝術形態,是體現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形態。它在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形成、中國文化財富積累載體的同時,轉而又以傳統的哲學、美學思想、文化精神為營養,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歷史留給我們的光輝的書法遺產中,有一種許多精美書法得以創造的根本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書法才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藝,才成為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哲學美學內涵而境界高雅、意味雋永的藝術。
當今書壇很多書家,尤其是許多青年書家在艱辛地摹繪古人而無視其精神傳統時,得到的只是技法層面的橫向拓展,缺失的卻是傳統書法的深厚底蘊、精神內涵,更談不上用傳統的精神去關注現代,推進書法的現代化。燦銘老師憑借其功力、才情和智識,手摹心追,遍撫古帖,不斷學習傳統書跡的技法經驗、美學理念,深刻領悟傳統書法精神內涵,特別是研究佛教,體悟禪意。同時,他又關注這個新時代,體悟這個時代的精神主流,把時代精神熔鑄到他的草書創作中,用傳統的方式詮釋時代新主題。“達其情性,行其哀樂”,燦銘老師于傳統之心得,禪意之領悟,自然之感應,現代之體悟,一應俱匯于其草書作品中,令人觀之心撼,品之香醇。他的草書作品線條纏綿奮飛,順勢激流,透現的盈盈朝氣,昂昂激情,奔突四溢,正是這個時代開放、發展主題的顯現。
燦銘老師傳統書法功底深厚,成就已然,但他不滿于此,在書法現代化的研究中,扎根傳統,直面現代,用傳統傾情詮釋現代,生發時代新書風,其創新膽識、勇氣可嘉,其草書深遠意義亦在此!